𥓓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义《正字通》:俗碑字。
注解
〔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石部。
〔𥓓〕字拼音是bē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石、田、十、㇒、;、石、𤰞。
〔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ēi] ⑴ 同“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府眉切頁碼第312頁,第10字續丁孫
碑
異體𥓓
豎石也。从石卑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八反切披移反頁碼第776頁,第1行,第2字述
竪石紀功德。從石𤰞聲。
鍇注臣鍇按:古宗廟立𥓓以繋牲耳,非石也。後人因於其上紀功德,則此從石𥓓字。秦以來製也或難。臣曰:「古七十二家封禪勒石便應有𥓓,何以言秦以來有𥓓?」臣應之曰:「古雖七十二家封禪勒石,不言𥓓。七十二家之言,起于管仲,不言𥓓。《穆天子傳》曰:『天子乃紀丌迹於弇山石上。』亦不言𥓓。」又難曰:「𭄘熈《釋名》何以言起於縣棺之𥓓?」臣對曰:「起於縣棺者,葢今之神道𥓓而銘勒功德,當始于宗廟麗牲之𥓓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府眉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1798頁,第1字許惟賢第786頁,第4字
豎石也。
段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注曰:豐碑,斲大木爲之。形如石碑。於椁前後四角豎之。穿中於閒爲鹿盧。下棺以繂繞。天子六繂四碑。前後各重鹿盧也。諸矦四繂二碑。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無碑。按此《檀弓》注卽《聘禮》注所謂窆用木也。非石而亦曰碑,假借之偁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後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始皇本紀》。上鄒嶧山立石。上泰山立石。下皆云刻所立石。其書法之詳也。凡刻石必先立石。故知豎石者,碑之本義。宮廟識日影者是。
从石。卑聲。
段注府眉切。當依《廣韵》彼爲切。十六部。
白话解释
碑,竖立的刻字石块。字形采用“石”作边旁,“卑”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石、卑聲。從「石」,指材質;「卑」表示音讀。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