亾
外语翻译
- death, destroyed; lose, perish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𡘋武方切,音忘 —— 失也。《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註】謂廢時失事也。《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义又,滅也。《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义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
义又,逃也。《大學》: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又,《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亡,自追之。
义又,與忘同。《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又,《正韻》同「無」。《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毛傳】亡謂貧也。
《說文》:从入、从乚。【徐曰】乚音隱,隸作亡。《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爲四點。
注解
〔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亠部。
〔亡〕字是多音字,拼音是wáng、wú,独体字,可拆字为亠、𠃊,五行属水。
〔亡〕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 )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是逃离,出走。
〔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áng] ⑴ 逃⑵ 失去⑶ 死⑷ 灭㈡ [wú] ⑴ 古同“无”,没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武方切頁碼第424頁,第3字續丁孫
兦
異體亾、亡
逃也。从入从𠃊。凡亡之屬皆从兦。
附注段玉裁注:「會意,謂入於𨒅曲隱蔽之處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會意。𠃊者,隱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勿強反頁碼第1011頁,第4行,第1字述
逃也。從入、𠃊。凡亾之屬,皆從亾。
鍇注臣鍇曰:「𠃊,音隱。魯昭公逃於齊稱亾人也。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武方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534頁,第2字許惟賢第1101頁,第7字
逃也。
段注逃者,亡也。二篆爲轉注。亡之本義爲逃。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叚爲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
从入𠃊。
段注會意。謂入於𨒅曲隱蔽之處也。武方切。十部。
凡亡之屬皆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