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
意思解释
支
zhī基本解释
①撑持,伸出,竖起。~撑。~援。体力不~。
②受得住。乐不可~。
③领款或付款。~付。
④调度,指使。~使。~应。~着儿。
⑤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总~。~流。~离。
⑥〔地~〕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⑦量词。一~笔。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2.同本义。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branchless bamboo;
3.枝条。后作“枝”。
芄兰之支。 支叶茂接。 以畅其支。
支调(枝节);支蘖(枝条,旁生树枝);支辅(辅助枝叶)
branch;
4.分支。
封弟子功臣自为支辅。 中小支。
branch; offshoot;
5.复杂整体中的一部分。
支店;支军,支兵(主力部队以外的军队)
6.支流。
分一支为南江。 不啻小支。
支川。
7.祖宗支系。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支胄(支流、宗族的派系分支);支胤(后代子孙);支析(指分家);支别(分支;歧出)
8.支,线及棉纱等的粗细单位。
count;
9.地支的简称。
Earthly Branches;
10.通“肢”
而畅于四支。 尽其四支动。 四支不勤。 四支僵劲不能动。
limbs;
11.姓。
动词
1.支撑。
诎有右臂支船。
支当(承当);支给着(一条腿抬起压在另一条腿上);支仗(支撑维持);支拽(支撑,维持);支措(支撑筹办)
prop up; put up; support;
2.支持;支援;支助 。
支陪(陪伴);支边;支农;支任(支持得住)
support; assist; help;
3.支付;领取 。
支用(支付使用);支帖(支付的凭证)
pay money;
4.支开,支派。
再看了看左右无人,只得两个小丫头子,便把那两个小丫头子也支使开。
支分(支使;分派);支末(支派之末);支拆(分摊支付)
send;
5.处理;应付 。
支蒙(安放;支棱);支理(处理;处置)
treat with;
6.分,分散。
支离分赴。
支破(支付);支放(发放);支动(支出;动用)
dissipate;
7.〈方〉∶支吾搪塞。
我远路而来,却净支我。
支饰(支吾掩饰);支对(支吾答对);支调(支吾搪塞)
waffle;
8.抗拒 。
支吾(抵拒,抵触);支拄(抵触,抵制)
defend;
量词
1.用于计杆状物品。
一支笔;一支枪。
2.用于计队伍等。
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
3.用于计歌曲、乐曲等。
一支歌;两支乐曲。
4.用于计电灯的光度,即电的功率的瓦数。
25支光的灯泡。
国语辞典解释
支
zhī详细解释
名
1.草木的枝条。
《诗经 · 卫风 ·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 · 卷四九 · 鼌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
2.旁系、分出的派别。
旁支、分支。
3.手脚。
《易经 · 坤卦 · 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4.地支的简称。
《史记 · 卷二六 · 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 · 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5.量词:(1) 计算队伍的单位。
一支强有力的军队。(2)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两支歌曲。(3)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如:八十支纱。(4)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如:四十支光。
6.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7.二一四部首之一。
动
1.撑持、维持。
《国语 · 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 · 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2.承受、受得住。
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3.付款。
收支、开支。
4.领取。
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5.调度、分配、遣走。
支配、把他支走了。
形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
支店、支行。
两岸词典解释
支
zhī详细解释
1.旁出;从主体分出的。
分支、支流、旁支。
2.分散;残缺。
支离破碎。
3.撑持;承受。
支持、支撑、独木难支、体力不支。
4.架起。
支起天线、把蚊帐支起来。
5.花费;付出。
收支、支出、开支、透支。
6.领取;拿取。
预支薪水、寅支卯粮。
7.调派;使人离开。
支使、支配、帮我支开他。
8.指地支。
干支、十二支。
9.(向外)伸出;(向上)竖起。
支起耳朵听。
10.援助;支援。
支前、支农。
11.量词:(1)用于计算队伍。
一支军队、一支球队。
12.量词:(2)用于计算歌曲、乐曲。
两支曲。
13.量词:(3)用于计算灯光亮度。
五十支光。
14.量词:(4)用于计算纱线粗细程度。
六十支纱。
15.量词:(5)陆⃝用于计算杆状物。台⃝即“枝”。
一支花、三支毛笔。
16.姓。
17.二一四部首之一。
外语翻译
- disperse, pay; support; branch
- Radikal Nr. 65 = Zweig, stützen, aufrichten, Abzweigung (S), Zähleinheitswort für länglichen, stockartigen Gegenstand (z.B. Stift, Pinsel, Essstäbchen) (Zähl)
- branche, rameau, appuyer, soutenir, payer, (classificateur pour les objets longs, les troupes, les chansons, les ampoules électriques), (nom de famill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𠦙 、 𢺶
《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𡘋音巵。《說文》: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註】徐鍇曰:竹葉下垂也。《增韻》:俗作攴,非。
义又,《韻會》:庶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傳】支,支子也。《儀禮・士昏禮》:支子則稱其宗。【註】支子,庶昆弟也。
义又,《廣韻》:持也。《左傳・定元年》:天之所支,不可壞也。
义又,〈周語〉:武王克殷,作詩以爲飮歌,名之曰支。【註】支,拄也。
义又,《廣韻》:度也。《晉書・職官志》:有度支尚書。
义又,《韻府》:支,券也。《魏書・盧仝傳》:一支付勳人,一支付行臺。韓愈〈寄崔立之〉詩:當如合分支。【註】今時人謂析產符契爲分支帳。
义又,《大戴禮》:燕支地計衆,不與齊均也。【註】支,猶計也。
义又,《玉篇》:支離自異。《類篇》:一曰分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支離分赴。【註】支離,分散也。
义又,《玉篇》:載充也。
义又,《韻會》:十二支,辰名。《史記・天官書》〔註〕:《爾雅・釋天》云: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歲隂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又,《後漢・王符傳》:明帝時,以反支日不受章奏。【註】凡反支日,用月朔爲正,十二支終戌亥,反還於子丑,如朔日遇戌亥,卽初一爲反支也。見《隂陽書》。
义又,國名。《書・禹貢》: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卽敘㊟〔〈禹貢〉崑崙上有「織皮」二字。原文作: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敍〕。【註】馬云:析支在河關西。《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註】應劭曰:黃支在日南之南。又,〈西域傳〉:條支國臨西海。
义又,山名。《史記・匈奴傳》:出隴西,過焉支山。【註】焉支山在丹州。
义又,荔支,果名。《後漢・和帝紀》:舊南海獻荔支。
义又,姓。《莊子・列禦𡨥》:朱泙曼學屠龍於支離益。何氏《姓苑》:支氏,琅邪人。〈後趙錄〉:司空支雄。
义又,與胑、肢通。《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疏】四支,猶人手足。
义又,與枝通。《詩・衞風》:芄蘭之支。《前漢・揚雄傳》:支葉扶疎。
义又,與梔通。《前漢・司馬相如傳》:鮮支黃礫。【註】鮮支,卽今梔子樹也。
又,《集韻》:翹移切,音衹 —— 令支,縣名。〈齊語〉:刜令支。【註】今爲縣,在遼西。
又,《集韻》:支義切,音寘。揚子《方言》:南楚謂謰謱爲支註。
考證
《左傳》天之所支,不可壞也。
謹照原文改爲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注解
〔支〕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支部。
〔支〕字拼音是zhī,上下结构,五行属火。
〔支〕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 又 )。《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是去枝的竹子。
〔支〕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ī] ⑴ 撑持,伸出,竖起⑵ 受得住⑶ 领款或付款⑷ 调度,指使⑸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⑹ 〔地~〕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⑺ 量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章移切頁碼第91頁,第3字續丁孫
支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从支。
𢺶
異體𠦙、𣏃
古文支。
附注林義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別生條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章移反頁碼第248頁,第4行,第1字述
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從支。
鍇注臣鍇曰:「竹葉下垂也。」
反切………頁碼第248頁,第5行,第1字述
古文支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章移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465頁,第2字許惟賢第209頁,第6字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段注此於字形得其義也。章移切。十六部。
凡支之屬皆从支。
古文支。
段注上下各分竹之半。手在其中。
白话解释
支,离开竹干的竹枝,即竹节上叉生的细竹枝。字形采用“手”作边旁,像手持不完整的竹子。,这是古文写法的“支”。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之,業已隸化。篆文作
,由「
」和「
」構成。又,是「右手」的本字,此作動詞,作「折取」解;
,像竹葉,和「竹」是一字的異體,僅繁簡不同而已,此取其本義。二者相合,可會以折取竹枝之意。《說文》解其形為「从手持半竹」,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有以支、竹古同屬舌聲端紐,二字雙聲,以為形聲,可備一說。隸書作
,和戰國文字之
一致,頗失其形,楷書據以定體作支,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說文》古文作
,將「竹」析開,分別置於「
」之上、下,以示其義,和
僅繁簡不同而已,從又、竹構形,屬異文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