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
艹部10画上下结构U+83B3
意思解释
莳蒔
shì基本解释
①移植。~田。
②栽种。~花。
详细解释
动词
1.移栽[植物]。
莳,更别种也。从草,时声。 莳,种也。 播时百谷,以时为之。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莳秧(插秧)
transplant;
2.栽种。
庐下莳杂花。
莳树(栽树)
cultivate; grow; plant;
3.另见 shí。
外语翻译
- transplant; plant; dill, Anethum graveolens
- errichten, setzen
- croître, transplant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集韻》、《韻會》、《正韻》𡘋時吏切,音侍。《博雅》:立也。揚子《方言》:更也。【註】爲更種也。《晉書・姚萇載紀》:萇命其將,于一柵孔中蒔樹一根,以旌戰功。
义或作𦸎𦱎。
又,《廣韻》:市之切,音時 —— 蒔蘿子。《本草》:蒔蘿生佛誓國,一名慈謀敕,一名小茴香,實如馬芹。
又,音示 —— 義同。
注解
〔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蒔〕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hì、shí,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時。
〔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í] ⑴ 均见“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時吏切頁碼第26頁,第13字續丁孫
蒔
更別種。从艸時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反切食志反頁碼第95頁,第4行,第2字述
更別種。從艸時聲。
鍇注臣鍇曰:「若秧稻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時吏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57頁,第4字許惟賢第68頁,第10字
更別種。
段注《方言》曰蒔,立也。蒔,更也。《堯典》。播時百穀。鄭讀時爲蒔。今江蘇人移秧插田中曰蒔秧。
从艸。時聲。
段注時吏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