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台的意思解释

厶部5画上下结构U+53F0

厶部

5画

3画

上下结构

形声字

CKF

IR

ZSJ

23600

0669

4408

U+53F0

54251 撇折、点、竖、横折、横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檯、颱、臺

tái

基本解释

高平的建筑物。亭~楼阁。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窗~。灯~。

量词。一~戏。

台湾省的简称。~胞。~币。

姓。

桌子、案子。写字~。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鉴。~甫。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 yí 。

2.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 。

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阶(三台星亦名泰阶,故称台阶);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

one of three stars in Ursa Major; one of the three highest dignitaries of State;

3.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后作“鲐”。

黄耇背,以引以翼。 《诗 · 大雅 · 行苇》

chub mackerel;

4.另见 yí。

名词

1.会意。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按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本义: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2.同本义。

,观四方而高者。 《说文》可以处榭。 《礼记 · 月令》累榭,临高山些! 《楚辞 · 招魂》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百年多病独登 杜甫《登高》多少楼烟雨中。 唐 · 杜牧《江南春绝句》阁相向。 唐 · 李朝威《柳毅传》军士。 《广东军务记》

台门(古代诸侯所筑用来了望守卫的土堆高台);台榭(垒土高起的平方地叫台,台上的亭子叫榭);台阁(台榭楼阁);台观(楼台宫观);台下(台榭的下面);台馆(楼台馆阁)

platform;

3.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地面的或地板的) 。

站台;讲台;检阅台;台城(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台门(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为台基,故称)

stage; terrace;

4.器物的底座 。

台盏(一种酒盏,有托盘);砚台;镜台;灯台;船台;锅台;烛台

stand; support;

5.站;单位。

今从宽将贾赦发往站效力赎罪。 《红楼梦》

气象台;电视台

station;

6.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

,侍也。 《广雅 · 释诂一》仆臣 《左传 · 昭公七年》。服注:“给台下征召也。”

台讳(对人官名的尊称);台坐(敬辞。坐于尊位);台表(敬辞。用于称呼人的字);兄台;台鉴(请对方阅览的敬词);台屏(敬辞。尊称对方的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安(敬辞。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称宰相的职位为台席)

term of respectful address in letters, etc.;

7.莎草。

南山有, 北山有莱。 《诗 · 小雅 · 南山有台》

nutgrass;

8.古代中央官署名。

尚书初入为郎中。 《汉官仪》谒当以属礼。 清 · 张廷玉《明史》

central office;

9.台,御史台,作状语)。又

台垣(高级官署);台辅(高级官署或官位);台臣(台阁之臣,国家的大臣;谏官);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台郎(尚书郎);台省(汉时称尚书为台省。因尚书省的办事处中台在禁省中而得名。

10.台湾省的简称 。

台胞

Taiwan Province;

11.姓。

量词

1.用于某些机器。

一台车床; 一台拖拉机。

2.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

一台话剧; 两台戏对唱。

名词

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像台的家具,用于家庭生活或某种工作 。

手术台;梳妆台;写字台;台历;台球台;乒乓球台。

desk; table;

名词

1.台风的简称。

请大家注意收听当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注意防台抗台 typhoon

2.另见 tāi。

檯、颱、臺

tāi

基本解释

〔天~〕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详细解释

名词

1.地名。“台州”的简称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内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

南发交广东温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

Taizhou prefecture;

2.另见 tái。

国语辞典解释


檯、颱、臺

详细解释

“臺”的异体字。

檯、颱、臺

tāi

详细解释

大陆地区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旧读。

檯、颱、臺

详细解释

喜悦。

《史记 · 卷一三〇 · 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1.我。古人称自己为“台”。

《书经 · 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唐 · 卢肇《汉堤》诗:“流灾降慝,天曷台怒。”

2.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何”、“什么”。

《书经 · 汤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后汉书 · 四〇 · 班彪传下》:“罔光度而遗章,今其如台而独阙也!”

姓。如明代有台元。

两岸词典解释


檯、颱、臺

tái

详细解释

1.敬辞。用于称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动作。同“臺”。

兄台、台端、台启。

2.姓。

檯、颱、臺

详细解释

1.《书》我。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书经‧汤誓》)。

2.《书》何;什么。

夏罪其如台(《书经‧汤誓)?。

3.《书》喜悦;愉快。

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

4.姓。

檯、颱、臺

tāi

详细解释

1.用于地名:

2.台州,地名,在浙江。

3.天台山,山名,在浙江。

外语翻译


  • platform; unit; term of address
  • Station (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𡘋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祇」,原文作「祗」〕〈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又,《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又,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魯之閒曰台。

又,《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𡘋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皆作三能。

又,姓。北史》有台氏。

又,天台,山名,在會稽。

又,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爲赤城郡,唐改台州。又,《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註】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台,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又,《集韻》:堂來切,音臺 —— 台背,大老也,通作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又,《集韻》:台谷,地名。

又,《集韻》:祥吏切,音寺 —— 古文嗣字。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古文尚書》作弗台。

考證

卷目:考證・丑集上 部首:口部 )

《集韻》祥吏切,音寺。古文嗣字。

謹照原文古文嗣字改嗣古作台。

《古文尚書》作弗台。

謹照文選典引註古改今。弗改不。

注解

〔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台〕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ái、tā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厶、口,五行属

〔台〕字造字法是形声。小篆字形。从口,( 以 )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是喜悦。读( yí。

〔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ái] ⑴ 高平的建筑物⑵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⑶ 量词⑷ 台湾省的简称⑸ 姓。⑹ 桌子、案子⑺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⑻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⑼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tāi] ⑴ 〔天~〕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與之切頁碼42頁,第21

台說也。从口㠯聲。

附注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古銘『以』多作『台』。」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偷咍反、與之反頁碼128頁,第3行,第2

台悅也。從口㠯聲。

鍇注臣鍇按:《史記・序傳》曰:「諸吕不台」作此字。言不爲人所怡恱也。臣次立曰:「又與之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与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30頁,第4許惟賢102頁,第4

台說也。

段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說文》怡訓和。無悅字。今文《尙書》。舜讓于德不台。見《漢書・王莽傳》,班固《典引》。而《五帝本紀》本之作舜讓于德不台懌。《自序》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惠之早霣,諸呂不台。皆謂不爲百姓所悅也。古文《禹貢》。袛台德先。鄭注。敬悅天子之德旣先。

从口。㠯聲。

段注与之切。一部。按《湯誓》、《高宗彤日》、《西伯戡黎》皆云如台。《殷本紀》皆作柰何。《釋詁》台予同訓我。此皆以雙聲爲用。何予台三字雙聲也。

字形解说

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字形都是從口、以聲。口是人嘴,表示用口將怡悅的心情說出來;以聲,表示音讀。台字借為第一人稱代詞之後,轉注為從心、台聲的「怡」字。隸書、楷書「以」字訛變為「ㄙ」。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