厷
意思解释
厷
gōng基本解释
◎同“肱”。《説文•又部》:“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漢書•王莽傳中》:“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規。”顔師古注:“厷,古肱字。”《敦煌變文集•前漢劉家太子傳》:“漢哀帝愛賢,與之日卧於殿上,以手厷枕賢頭。”
外语翻译
- the fore-arm; most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ies give the upper-arm; round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集韻》、《韻會》𡘋姑弘切 —— 肱本字。《說文》:臂上也。《前漢・王莽傳》:月𠛬元股考方法矩,日德元厷考圜合規。【註】晉灼曰:厷,圜也;厷,古肱字。
注解
〔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厶部。
〔厷〕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ōng、hóng,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𠂇、厶。
〔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ōng] ⑴ 同“肱”。《説文•又部》:“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漢書•王莽傳中》:“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規。”顔師古注:“厷,古肱字。”《敦煌變文集•前漢劉家太子傳》:“漢哀帝愛賢,與之日卧於殿上,以手厷枕賢頭。”㈡ [hóng] ⑴ 同“宏”。大通。《集韻•耕韻》:“厷,大通也。通作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古薨切頁碼第89頁,第4字續丁孫
𠬟
異體厷
臂上也。从又,从古文乙。
𠃋
古文厷,象形。
肱
厷或从𠕎。
附注《說文新證》:「厷,小臂,即肱的初文。甲骨文从又,以半圖形的指事符號指示肱部所在。」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吉弘反頁碼第244頁,第1行,第2字述
臂上也。從又,從古文𠃋。
鍇注臣鍇曰:「臂上一節也,指事。」
反切………頁碼第244頁,第2行,第1字述
古文厷,象形。
鍇注臣鍇曰:「此旣象形,宜學人曲肱而冩之,乃得其實,不爾即多相亂也。」
反切………頁碼第244頁,第3行,第1字述
厷或從肉。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古薨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457頁,第1字許惟賢第205頁,第8字
臂上也。
段注臂,手上也。古假弓爲厷。二字古音同也。傳易者江東馯臂子弓。馯姓,臂名,子弓字。名臂故字厷。左,《穀梁》邾黑肱。《公羊》作黑弓。鄭公孫黑肱字伯張。則肱卽弓也。
从又。从古文厷。
段注小篆以厶太古。故加又。古薨切。六部。
古文厷。象形。
段注象曲肱。
左或从肉。
段注今皆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