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志的意思解释

心部7画上下结构U+5FD7

心部

7画

3画

上下结构

形声字

FNU

GP

BWZ

40331

1807

5430

U+5FD7

1214544 横、竖、横、点、斜钩、点、点

𢖽𢖿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zhì

基本解释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记号。标~。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同本义。

,意也。 《说文》,德义之府也。 《国语 · 晋语》,气之帅也。 《孟子》在心为 《毛诗序》思虑为 《春秋 · 说题辞》者,臧也。 《荀子 · 解蔽》者,欲之使也。 《鬼谷子 · 阴府》诗言,歌永言。 《书 · 舜典》父在观其 《论语 · 学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哉! 《史记 · 陈涉世家》小子安知壮士哉! 《后汉书 · 班超传》又曰“士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 · 司马光《训俭示康》身将老寂寞,欲死闲暇。 唐 · 韩愈《县斋有怀》

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will;

3.记事的文章 。

风土志;志乘(志书)

record; annals;

4.心情。

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 · 曲礼上》

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frame of mind;

5.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 《神女赋》

consciousness;

6.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 《史记 · 叔孙通传》沛公以周昌为职 《史记 · 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不用麾,举矛为行伍。 《华阳国志》

flag;

7.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 《梁书》

nevus;

动词

1.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于学。 《论语 · 为政》

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devote;

2.记着。

而用命。 《国语 · 晋语七》一经目辄于心。 《新唐书 · 褚亮传》博闻彊。(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记。)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永志不忘

keep in mind;

3.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功名。 陆游《感秋》

admire;

4.记载,记录。

《齐谐》者,怪者也。 《庄子 · 逍遥游》。释文:“志,记也。”掌天星,以星辰日月之变动。 《周礼 · 春官 · 保章氏》就是张华的《博物》,也不过其一二。 《醒世恒言》

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record;

5.叙述。

汝将行,盍而子美德乎? 《荀子 · 尧问》

narrate;

动词

1.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同本义。

誌,记誌也。 《说文新附》誌,记也。 《字诂》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于心。 《新唐书》

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remember; recall;

3.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之哉? 《列子》

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take notes; record;

4.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 晋 · 陶潜《桃花源记》

mark;

名词

1.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 《南齐书 · 韩孙伯传》

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sign; mark;

2.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

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record;

国语辞典解释


zhì

详细解释

1.意向、抱负、决心。

《论语 · 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意志、志同道合。

2.记录事物的书。

《周礼 · 春官 · 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府志、三国志。

3.姓。如元代有志能。

1.记载、记录。

《周礼 · 春官 ·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

2.牢记。

《荀子 · 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永志不忘。

两岸词典解释


zhì

详细解释

1.决心;抱负。

意志、志向、志同道合。

2.记载事物的文字或书籍。

碑志、县志、《三国志》。

3.记录;记载。通“誌”。

志怪小说。

4.记住。通“誌”。

永志于心。

5.姓。

外语翻译


  • purpose, will, determination; annals
  • Ideal, Wille, Ziel (S)​, schriftl. Aufzeichung, Annalen, Geschichte [ auch 誌 ] (S)
  • ambition, idéal, annale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上 部首:心部 )

古文: 𢗍

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𡘋音鋕。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論語》:志於道。〈詩序〉:在心爲志。

又,《廣韻》:意慕也。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書・盤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又,記也,與誌同,或作識。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前漢書》:有十志。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又,《集韻》:昌志切 —— 與幟通,旗也。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又,箭鏃也。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叶眞而切,音支。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注解

〔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志〕字拼音是zh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士、心,五行属

〔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是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ì] ⑴ 意向⑵ 记在心里⑶ 记载的文字⑷ 记号⑸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⑹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下反切職吏切頁碼350頁,第1

𢗍

異體志、𢖽

𢗍意也。从心𡳿聲。

附注段玉裁注:「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為十九文之一……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即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反切職吏切頁碼850頁,第3行,第1

𢗍意也。從心之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下反切職吏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006頁,第1許惟賢876頁,第3

𢗍意也。从心㞢。㞢亦聲。

段注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爲十九文之一。原作从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葢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韵與職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作志。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又曰吾志其目也。《尙書》曰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衹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从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爲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卽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