𠬜
又部4画左右结构U+20B1C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玉篇》:普姦切 —— 引也。
注解
〔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又部。
〔𠬜〕字拼音是p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又、。
〔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ān] ⑴ 同“攀”。《説文•𠬜部》:“𠬜,引也。……或从手、从樊。”《字彙•又部》:“𠬜,同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普班切頁碼第80頁,第12字續丁孫
𡴂
異體𠬜、𠔀
引也。从反𠬞。凡𠬜之屬皆从𠬜。
鉉注今變隸作大。
𢸅
異體攀
𠬜或从手从樊。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从或體,而又變作『攀』。」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潘蠻反頁碼第223頁,第4行,第1字述
引也。從反𠬞。凡𠬜之屬,皆從𠬜。
鍇注臣鍇曰:「引者,自外引入也,故反手向外引之。」
反切………頁碼第223頁,第5行,第1字述
𠬜或從手、樊。
鍇注臣鍇曰:「此,今人書攀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普班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416頁,第3字許惟賢第187頁,第12字
引也。
段注《上林賦》。仰𠬜橑而椚天。晉灼曰:𠬜古攀字。按今字皆用攀則𠬜爲古字。𠬜亦小篆也。
从反𠬞。
段注象引物於外。普班切。十四部。
凡𠬜之屬皆从𠬜。
𠬜或从手从樊。
段注樊聲也。今作攀。《公羊傳》作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