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
意思解释
捆梱、綑
kǔn基本解释
①把散的东西用绳扎起来。~扎。~绑。
②量词,指捆在一起的东西。一~铅笔。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手,困声。本义:叩击使牢。
2.同本义。
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strike firmly;
3.用绳、链或带子系、拴、扎紧。
贾蓉忍不得便骂了几句,叫人捆起来。
捆风(扯谎说瞎话);捆身子(内衣);捆行李;捆谷草;捆住手脚;把书捆起来
tie; bundle; bind;
量词
◎捆扎在一起的东西,以便携带和搬运 。
一捆柴禾。
bundle;
国语辞典解释
捆梱、綑
kǔn详细解释
动
1.用绳子拴绑。
捆柴、捆行李。
2.编织时击打使坚固结实称为“捆”。
《孟子 · 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汉 · 赵岐 · 注:“捆,犹叩椓也,织履欲使坚,故叩之也。”宋 · 苏轼《僧清顺新作垂云亭》诗:“空斋卧蒲褐,芒屦每自捆。”
名
◎量词。计算成束物件的单位。
一捆木柴、两捆报纸。
外语翻译
- tie up; bind, truss up; bundl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集韻》、《韻會》、《正韻》𡘋苦本切,音閫 —— 齊等也。《孟子》:捆屨織席。【註】捆猶叩㧻也。欲使堅,故叩之。《詩・大雅》:室家之壼。【箋】壼之言捆也。【疏】捆逼而密緻也。
又,《集韻》:苦悶切,音困 —— 義同。《儀禮・大射儀》:既拾,取矢捆之。劉昌宗讀。或譌作梱。
又,胡昆切,音䰟 —— 與㨡同。
义又,《玉篇》:取也、抒也、纂組也。
注解
〔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捆〕字拼音是kǔ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困,五行属木。
〔捆〕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困声。本义是叩击使牢。
〔捆〕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ǔn] ⑴ 把散的东西用绳扎起来⑵ 量词,指捆在一起的东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苦本切頁碼第188頁,第5字續丁孫
梱
門橛也。从木困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苦袞反頁碼第472頁,第4行,第1字述
門橛也。從木困聲。
鍇注臣鍇曰:「謂門兩㫄挾門短限,今人亦謂門限,可以施其兩㫄謂之檐限。古者多乗車,故門限必去之也。古者,君命將出師曰『閫以外者,將軍制之』是也。梱猶款也,款,扣也,謂人物岀入多觸扣之也。《孟子》曰:『许行之徒梱屨而食。』謂織屨畢,必以木椎叩之,使平易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苦本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023頁,第1字許惟賢第451頁,第2字
門橜也。
段注橜下云:一曰門梱也。《門部》曰:闑,門梱也。然則門梱,門橜,闑,一物三名矣。謂當門中設木也。《釋宮》。橜謂之闑。《廣雅》。橜機闑𣏔也。𣏔同梱。《史記・孫叔敖傳》曰:楚俗好庳車。王欲下令使高之。相敎閭里使高其梱。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史記》張釋之馮唐傳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漢書》閫作闑。韋昭曰:此郭門之梱也。門中橜曰梱。鄭注《曲禮》曰:梱,門限也。與許不合。
從木。困聲。
段注苦本切。十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