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
意思解释
莽
mǎng基本解释
①草,密生的草。~原。草~。
②广大,辽阔。~苍。~~(a.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b.形容草木茂盛)。
③古书上指一种短节竹。
④粗鲁,冒失。~汉。~撞。鲁~。
⑤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犬,从茻。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
2.草丛。
莽,草也。 暴骨如莽。 在野曰草芒之臣。 罗千乘于林莽。 地饶广荐草莽水泉。 伏戎于莽。
莽林(泛指草木密集连绵而不能通过的森林;专指热带雨林);莽渺(深远而渺茫的样子);莽草(一种有毒植物,又称“水莽草”)
grass cluster;
3.草。
食莽饮水,枕块而死。
grass;
4.姓。
形容词
1.茂密;盛多。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也指众多的样子)
dense; numerous;
2.无涯际的样子。
莽,大也。 何以为之莽莽也。 平原莽千里。
莽沆(水广大的样子);莽泱(辽阔广远的样子);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boundless;
3.渺茫;迷茫 。
莽眇(迷茫);莽莽漠漠(模模糊糊);莽卤(模糊不明);莽苍苍(迷茫)
vast and hazy;
4.粗疏;鲁莽 。
莽莽广广(莽莽撞撞);莽壮(卤莽);莽卤(粗疏;马虎)
rough and careless; boorish;
5.大;猛烈 。
莽壮(形容声音、气力粗壮有力)
big; fierce;
国语辞典解释
莽
mǎng详细解释
名
1.植物名。八角茴香科莽草属,常绿灌木。叶椭圆形,有香气,叶面有细微小点。花瓣细长,黄白色。种子褐色、平滑,有剧毒,误食能致死。
2.丛生的草地。
《文选 · 宋玉 · 风赋》:“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聊斋志异 · 卷一 · 贾儿》:“儿薄暮潜入何氏园,伏莽中,将以探狐所在。”
形
◎粗率、冒失的。
莽夫、莽汉、鲁莽。
外语翻译
- thicket, underbrush; poisonous
- unanständig, unhöflich , Mang (Eig, Fam)
- herbe, campagn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玉篇》、《唐韻》、《廣韻》:莫朗切;《集韻》、《類篇》:模朗切,𡘋音蟒。《說文》:南昌謂犬善逐兔草中爲莽。
义又,揚子《方言》:草,南楚之閒謂之莽。《孟子》:在野曰草莽之臣。【趙岐註】莽,亦草也。屈原〈離騷〉:夕攬中州之宿莽。【註】草冬生不死者。
义又,《周禮・秋官・剪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山海經》:朝歌之山,有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义又,《拾遺記》:有草名莽煌,炙人衣則焦,刈之爲席,方冬彌溫,以枝相摩則火出。
义又,《爾雅・釋草》:莽,數節。【疏】凡竹節閒促數者名莽。
义又,《小爾雅》:大也。
义又,草深貌。《楚辭・天問》:草木莽莽。又,《莊子・則陽篇》:君爲政焉,勿鹵莽。【註】猶粗率也。
义又,莽蒼。見蒼字註。
义又,國名。《列子・周穆王篇》:西極之南隅,名古莽之國。
义又,姓。《後漢・莽何羅傳》〔註〕:孟康曰:本姓馬,明德皇后惡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又,《廣韻》:莫厚切,音某 —— 義同。
又,《唐韻古音》:莫補切,音媽。《楚辭・九章》: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
又,《集韻》:謨郎切,音茫 —— 莽蒼。亦讀平聲。
义俗作莾莽㊟〔原刻訛作「莽」,與正字無異,應改作俗體。〕。
考證
《屈原・離騷》夕攬中州之宿莽。
謹照原文省中字。州改洲。
《後漢・莽何羅傳註》
謹按後漢無莽何羅傳,謹照原書改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
注解
〔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莽〕字上中下结构。
〔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mǎng] ⑴ 草,密生的草⑵ 广大,辽阔⑶ 古书上指一种短节竹。⑷ 粗鲁,冒失⑸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謀朗切頁碼第33頁,第2字續丁孫
𦷶
異體莾、莽、莽
南昌謂犬善逐兔艸中爲莽。从犬从茻,茻亦聲。
附注薛傳均答問疏證:「茻,眾艸也。是正字。……『南昌謂犬善逐兔艸中』為莽別一義。」朱駿聲《通訓定聲》:「經傳草茻字皆以莽為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反切謀晃反頁碼第110頁,第7行,第2字述
南昌謂犬善逐兎,艸中爲莽。從犬,從茻,茻亦聲。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謀朗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89頁,第2字許惟賢第82頁,第8字
南昌謂犬善逐兔艸中爲莽。从犬茻。
段注此字犬在茻中。故偁南昌《方言》,說其會意之恉也。引伸爲鹵莽。
茻亦聲。
段注謀朗切。十部。古音讀如模上聲。在五部。取諸雙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