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
魚部19画左右结构U+9BD4
两岸词典解释
鯔鲻
zī详细解释
◎鱼名。体形长而侧扁,前半身近圆筒状,头顶略扁,体青灰或银灰色,有暗色纵纹。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近沿海,是重要的食用鱼。其雌鲻的卵囊经加工制成的成品,称为乌鱼子(俗称“乌金”),价格昂贵。在东海的族群每年会随寒流南下到台湾西南海域产卵,然因过度捕捞,资源量锐减,目前已可完全养殖。也作“正乌”、“乌鱼”。
外语翻译
- mulle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側持切;《集韻》:莊持切,𡘋音菑 —— 魚名。《本草》:鯔魚,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左思〈吳都賦〉:鮫鯔琵琶。【註】鯔魚如鯢,長七尺,吳會稽臨海皆有之。
注解
〔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鯔〕字拼音是z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甾,五行属-。
〔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ī] ⑴ 见“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