𩞁
意思解释
𩞁
mó基本解释
①〔𩞁𩞁〕也作“饃饃”。一种面食品。方外山人《談徵•言部•母母叵羅》:“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𩞁𩞁。”
②食。《玉篇•食部》:“𩞁,𩞁食也。出《異字苑》。”按:《改併四聲篇海•食部》引《玉篇》同,《康熙字典•食部》引作“食也”。《集韻•戈韻》:“𩞁,食也。”
③哺小儿。《集韻•戈韻》:“𩞁,哺小兒。”
④饭涌出者。《篇海類編•食貨類•食部》:“𩞁,飯湧出者。”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莫婆切;《集韻》:眉波切,𡘋音摩。《玉篇》:食也。
又,《集韻》:一曰哺小兒。或作䭩。
又,《集韻》:忙皮切 —— 與糜同,粥也。或作𩞇。
注解
〔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食部。
〔𩞁〕字是多音字,拼音是mó、mí,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麻、食。
〔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mó] ⑴ 〔𩞁𩞁〕也作“饃饃”。一种面食品。方外山人《談徵•言部•母母叵羅》:“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𩞁𩞁。”⑵ 食。《玉篇•食部》:“𩞁,𩞁食也。出《異字苑》。”按:《改併四聲篇海•食部》引《玉篇》同,《康熙字典•食部》引作“食也”。《集韻•戈韻》:“𩞁,食也。”⑶ 哺小儿。《集韻•戈韻》:“𩞁,哺小兒。”⑷ 饭涌出者。《篇海類編•食貨類•食部》:“𩞁,飯湧出者。”㈡ [mí] ⑴ 同“糜”。稠粥。《集韻•支韻》:“糜,《説文》:‘糝也。’或作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靡爲切頁碼第233頁,第12字續丁孫
糜
糝也。从米麻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羮皮反頁碼第597頁,第6行,第1字述
糝也。從米麻聲。
鍇注臣鍇曰:「糜即粥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靡爲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326頁,第4字許惟賢第579頁,第7字
糝糜也。
段注各本無糜字。淺人所刪。今補。以米和羹謂之糝。專用米粒爲之謂之糝。糜亦謂之鬻。亦謂之饘。《食部》曰:饘,糜也。《釋名》曰:糜,煑米使糜爛也。粥淖於糜。粥粥然也。引伸爲糜爛字。
从米。麻聲。
段注靡爲切。古音在十七部。
黃帝初敎作糜。
段注各本無此六字。今依《韵會》所據鍇本補。《初學記》、《藝文類聚》、《北堂書鈔》皆引《周書》黃帝始亨穀爲粥。此記化益作井,揮作弓,奚仲造車之例。
白话解释
糜,糁和。字形采用“米”作边旁,“麻”是声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