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
鱼部19画上下结构U+9CD6
意思解释
鳖鱉
biē基本解释
◎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亦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鱼,敝声。本义: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 同本义 属于龟鳖目、鳖科,中国特产的一种软壳水龟,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多栖于池沼、河沟、稻田中,肉味鲜美,一般认为是补品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墨子·公输》
soft-shelled turtle; Amyda sinensis;
外语翻译
- turtle
- Weichschildkröten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幷列切;《集韻》:必列切 —— 𡘋與鼈同。《干祿字書》:鱉通鼈。《易・說卦》:離爲鱉。【釋文】鱉,本又作鼈。《莊子・秋水篇》:東海之鱉。【音義】鱉,亦作𪔀。
注解
〔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鱉〕字拼音是biē,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敝、魚。
〔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iē] ⑴ 爬行動物,生活在水中,形狀像龜,背甲上有軟皮,無紋。肉可食,甲可入藥。亦稱“甲魚”、“團魚”;有的地區稱黿;俗稱“王八”。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幷列切頁碼第451頁,第2字續丁孫
鼈
甲蟲也。从𪓑敝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并列切頁碼第1058頁,第5行,第2字述
甲蟲也。從黽敝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幷列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715頁,第3字許惟賢第1181頁,第5字
甲蟲也。
段注《考工記》注。外骨,龜屬。內骨,蟞屬。按鼈骨較龜稍內耳。實介屬也。故《周易》鼈蟹蠃蚌龜爲一屬。
从黽。敝聲。
段注幷列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