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意思解释
访訪
fǎng基本解释
①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②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言,方声。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
2.同本义。
訪,泛谋也。 訪,谋也。 王访于箕子。 访予落止。 受纳访 使访物官。 穆公访诸 蹇叔。
访断(咨询决疑);访覃(问及);访讯(讯问;打听)
seek advice;
3.引申为访问、拜访(敬词)。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时余方访君寓。 径造庐访成。
访戴(访友的代称);出访(到外国访问);回访(在对方来拜访后去拜访对方);过访(访问);走访(访问;拜访);造访(上门访问)
visit;
4.寻求。
访风景于崇阿。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寻访(寻求查访);访觅(访寻;寻找);访论稽古(探求讨论古事)
seek by inquiry; try to get; search;
5.通“方”。初始。
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
start;
6.谋议。
教之令,使访物官。
consult;
7.调查;查处。
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
访缉(访查缉捕);访办(调查处理);访俗(察访民俗)
investigate; look into;
外语翻译
- visit; ask, inquire
- visiter, rendre visite, enquêt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敷亮切,妨去聲。《說文》:汎謀曰訪。【徐曰】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爾雅・釋詁》:謀也。《玉篇》:問也。《書・洪範》:王訪于箕子。【傳】謂就而問之也。《周禮・春官》:受納訪,以詔王聽治。【註】納謀于王也。
义又,議也。〈楚語〉:敎之令,使訪物官。【註】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也。
义又,《增韻》:及也、見也。《字彙》:謁見也。
义又,方也。《前漢・高五王傳》: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註】訪,猶方也。《字彙補》與昉義同。
义又,官名。《遼史・百官志》:太宗會同三年,命于骨鄰爲𥚖訪使。
义又,姓。唐進士訪式。
又,《正字通》:𡚱罔切,芳上聲 —— 義同。《字彙》泥。《說文》孫愐敷亮切,槩讀作去聲,非是。
义又,《篇海》:別作𧪃。
注解
〔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訪〕字拼音是fǎ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方。
〔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ǎng] ⑴ 见“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敷亮切頁碼第70頁,第2字續丁孫
訪
汎謀曰訪。从言方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夫妄反頁碼第197頁,第2行,第2字述
汎謀曰訪。從言方聲。
鍇注臣鍇曰:「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故《春秋左傳》曰:『王使訪申叔。』」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敷亮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364頁,第5字許惟賢第164頁,第1字
汎謀曰訪。
段注汎與訪雙聲。方與旁古通用。溥也。《洪範》。王訪于箕子。《晉語》。文王諏於蔡原而訪於辛尹。韋曰:諏訪皆謀也。本《釋詁》。許於方聲別之曰汎謀。
从言。方聲。
段注敷亮切。十部。
白话解释
访,广泛地了解实情、收集意见叫“访”。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方”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言、方聲。篆文、隸書、楷書同。本義為向賢者請教、徵詢,這些動作必需以言語進行,因此從「言」表義。從「方」聲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方」的本義為「併船也」,似乎與「訪」義無關。但是在文獻中,「方」多半釋為「四方」、「方法」等意義,向賢者請教、徵詢,必須到四方訪求賢者,目的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訪」從「方」聲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