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
意思解释
饥饑
jī基本解释
①饿。~饿。~民。~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餐渴饮。~寒交迫。~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
②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荒。~馑(灾荒)。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食,幾( jī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2.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 五谷不熟谓之饥。 降丧饥馑。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
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bad havest;
3.[动]∶通“飢”。吃不饱,饿。
黎民不饥不寒。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牛困人饥日已高。 饥渴而顿踣。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
hungry; famishing; starving;
4.姓。
名词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动词
1.吃不饱。
飢,饿也。从食,几声。 可以乐饥。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或受之饥。 操军兼以饥疫。
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hungry; famishing; starving;
2.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饥岁之春。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
bad havest;
3.古国名。
西伯伐 饥国,灭之。
Ji state;
4.姓。
外语翻译
-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 hungrig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居夷切;《韻會》:居狋切,𡘋音肌。《玉篇》:餓也。《書・舜典》:黎民阻飢。《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飢。【註】五穀不成。【又】仍飢爲荐。【註】連歲不熟。《韓詩外傳》:一穀不升曰歉,二穀不升曰飢。
义又,《正字通》:國名。西伯伐飢國,滅之。
又,姓。《左傳・定二年》:殷人七族,有飢氏。又,漢有大豪飢恬。〇【按】《說文》飢、饑二字,飢訓餓,居夷切;饑訓穀不熟,居衣切。汪來虞〈方伯〉說:饑饉之饑从幾,飢渴之飢从几,諸韻書俱分列支、微兩韻,止《集韻》飢字訓或从幾,經傳頗通用。《長箋》云近代喜茂密者通作饑,趨𥳑便者通作飢,遂成兩謬。經傳不誤,恐傳寫之譌也。
义《集韻》:別作𩚮。
考證
《左傳・定二年》殷人七族,有飢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人改殷民。
注解
〔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食部。
〔飢〕字拼音是j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飠、几。
〔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ī] ⑴ 餓。《書•舜典》:“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⑵ 通“饑”。災荒;五穀不熟。《墨子•七患》:“五穀不收謂之飢。”⑶ 古國名。在今山西省黎城縣東北。《史記•殷本紀》:“西伯伐飢國,滅之。”⑷ 姓。也作“饑”。《廣韻•脂韻》:“飢,姓。《左傳》殷人七族有飢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居衣切頁碼第165頁,第14字續丁孫
饑
穀不孰爲饑。从𠊊幾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反切居希反頁碼第413頁,第2行,第1字述
穀不熟爲饑。從食幾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居衣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886頁,第1字許惟賢第393頁,第4字
穀不孰爲饑。
段注釋《天文》。又曰:仍饑爲荐。按《論語》年饑,因之以饑饉。鄭本皆作飢。
从𠊊。幾聲。
段注居衣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