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诂的意思解释

讠部7画左右结构U+8BC2

讠部

7画

5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YDG

IVJR

SEJ

34760

6089

5812

U+8BC2

4512251 点、横折提、横、竖、竖、横折、横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训~。解~。字~。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从言,从古,古亦声。本义: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同本义。

,训故言也。 《说文》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

2.后汉桓谭传郑兴传注皆引说文、训古言也。

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毛诗 · 周南 · 关睢》诂训传疏,训故言也。 《后汉书 · 桓谭传》注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汉书 · 扬雄传》

诂解(用当代语言解释古语);诂训(解释古书的文义。也用以指古言古义。同故训)

名词

古言古义;词语的意义 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陆游《万卷楼记》 又

诂释(古言古语的解释) 【漢典】。

archaism; old say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外语翻译


  • exegesis, explanation; explain
  • darlegen, erklären , Erläuterung (S)​, Kommentar (S)​, Kommentator (S)
  • expliquer des textes anciens en termes moderne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

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𡘋音古。說文》:訓故言也。引《》詁訓孔穎達疏,詁訓傳者,註解之別名。詁者,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徐曰】按,《爾雅》詁,古也,言有古今也。會意。博雅》:言也。正韻》: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前漢・揚雄傳》:雄少而好學,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舊唐書・經籍志》:詁訓以紀六經讖𠋫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古慕切,古去聲 —— 義同。

又,通作故。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陸德明《音義》曰:詁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前漢・藝文志》:詩經魯故二十五卷。【師古註】故者,通其指義也。今流俗毛改故訓傳爲詁字,失其眞耳。

注解

〔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詁〕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古

〔詁〕字造字法是會意。从言,从古,古亦聲。本义是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

〔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ǔ] ⑴ 用今語解釋古語或用通語解釋方言。亦泛指解釋字義。《説文•言部》:“詁,訓故言也。”《爾雅•釋詁》:“釋詁。”⑵ 古言古義;詞語的意義。如:釋詁;解詁。《漢書•揚雄傳上》:“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戶切頁碼70頁,第30

詁訓故言也。从言古聲。《詩》曰詁訓。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昆覩反頁碼199頁,第2行,第1

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詩》:「詁訓。」

鍇注臣鍇按:《爾雅》謂言有古今也。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戸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68頁,第4許惟賢166頁,第1

詁訓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分之則如《爾雅》析故訓言爲三。三而實一也。漢人傳注多偁故者,故卽詁也。《毛詩》云《故訓傳》者,故訓猶故言也。謂取故言爲傳也。取故言爲傳,是亦詁也。賈誼爲《左氏傳》訓故。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

从言。古聲。

段注公戸切。五部。

詩曰詁訓。

段注此句或謂卽《大雅》古訓是式。或謂卽毛公詁訓傳。皆非是。按《釋文》於抑,告之話言下云:戸快反。《說文》作詁。則此四字當爲詩曰告之詁言六字無疑。《毛傳》曰:詁言古之善言也。以古《釋詁》正同許以故《釋詁》。陸氏所見《說文》未誤也。自有淺人見詩無告之詁言。因改爲詩曰詁訓。不成語耳。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