弌
外语翻译
- number on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义《說文》古文一字。註詳部首。
注解
〔弌〕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弋部。
〔弌〕字拼音是yī,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弋、一。
〔弌〕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ī] ⑴ 同“壹”。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於悉切頁碼第1頁,第1字續丁孫
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
弌
古文一。
附注段玉裁注:「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徐灝注箋:「造字之初,先有數而後有文。一二三亖,畫如其數,是爲指事,亦爲象事也。」按:古文字一至四橫畫表示數字一至四,是原始記數符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一反切伊質反頁碼第21頁,第6行,第1字述
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鍇注臣鍇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極生兩儀,一,旁薄始結之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必橫者,象天、地、人之氣,是皆橫屬四極。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於一者,得一而後道,形無欲以觀其妙,故王弼曰:『道始於無』,無又不可以訓,是故造文者起於一也。茍天地未分,則無以寄言必分之也,則天地在一之後,故以一爲冠首,本乎天者親上,故曰:『凡一之屬,皆從一』。當許愼時,未有反切,故言『讀若』。此反切皆後人之所加,甚爲疎朴,又多誤,今皆新易之。」
反切………頁碼第22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一。
鍇注臣鍇曰:「弋者,物之株橛義,主於數,非專一之一。若言一弋二弋三弋,如今人言一箇二箇一枚二枚。故曰:『枚卜也』。箇從竹,枚從木,弋,杙也。杙,亦木也。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1頁,第1字許惟賢第1頁,第1字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段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
凡一之屬皆从一。
段注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𣶢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古文一。
段注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