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撲的意思解释

扌部15画左右结构U+64B2

扌部

15画

12画

左右结构

ROGY 86,ROUG 98

QTCO

DKUC

52085

U+64B2

121224314311134 横、竖钩、提、竖、竖、点、撇、横、点、撇、横、横、横、撇、捺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见“扑”。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击打。

《淮南子 · 说林》:“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

2.轻拂。

唐 · 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朝回花底恒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

3.(翅膀)在空气中连续拍击。

那蜻蜓在窗户上猛扑著翅膀。

4.拍除。

《老残游记 · 第八回》:“跟随人替他把身上雪扑了又扑,然后把驴子牵来,重复骑上,慢慢的行。”

5.向前猛冲。

《水浒传 · 第二三回》:“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飞蛾扑火、扑地而灭。

6.捕捉。

唐 · 杜牧《秋夕》诗:“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7.涂敷、附著。

扑粉、扑在面上。

8.偷。

《喻世明言 · 卷一五 ·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这郭大郎因在东京不如意,曾扑了潘八娘子钗子。”

9.以钱掷地赌输赢。

《喻世明言 · 卷一五 · 史弘肇龙虎臣君会》:“昨夜迫划得几文钱,买这鱼来扑,指望赢个钱去养老娘。”

1.轻拍或拂拭的工具。

粉扑、毯扑。

2.刑杖。

《后汉书 · 卷六一 · 左雄传》:“孝明皇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

3.围棋术语。一种围棋的牺牲打,故意奉送对方一子或两子,借以提回远较此数为多的敌子的手段。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击;打,以手击物的动作。

扑打。

2.捕捉。

扑捉、扑杀。

3.涂抹;涂敷。

扑粉、扑面。

4.向著某个目标前冲。

饿虎扑羊、飞蛾扑火、扑在母亲怀里。

5.(气体等)直冲。

冷风扑面、香气扑鼻。

6.轻拍或拂拭物体的工具。

粉扑、毯扑。

7.围棋术语。一种围棋的牺牲打法,故意奉送对方一子或两子,借以提回远较此数为多的敌子的手段。

8.把全部精力用到(某方面)。

一心扑在工作上。

9.姓。

外语翻译


  • pound, beat, strike; attack
  • se jeter sur, bondir sur, tamponner, consacrer son énergi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

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𡘋音雹。說文》:挨也。廣韻》:相撲也。

又,《增韻》:踣也。韓愈〈納涼聮句〉朽杌惧傾撲,或作𢷏

又,《集韻》:匹角切,音璞 —— 與㩧同,擊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普木切;《正韻》:普卜切 —— 𡘋與攴同,小擊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

又,杖也。與扑同。荀悅《申鑒》:桎梏鞭撲,以加小人。

又,《荀子・臣道篇》:若馭撲馬。【註】未調習之馬。

又,《集韻》:博木切,音卜 —— 拭也。

注解

〔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撲〕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菐

〔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ū] ⑴ 见“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蒲角切頁碼407頁,第10

異體

擈挨也。从手菐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別卓反頁碼977頁,第4行,第1

擈挨也。從手菐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蒲角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432頁,第4許惟賢1057頁,第8

擈挨也。

段注撲與扑㯷,義皆別。今人溷之。《廣韵》一屋云:拂箸。今義也。

从手。菐聲。

段注蒲角切。《廣韵》普木切。一部。

白话解释

扑,用鞭抽打。字形采用“手”作边旁,“菐”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戈、菐聲,或從廾、聲。篆文、楷書從手、菐聲。金文從「戈」為義符,表示撲擊敵人要用武器;從「廾」也是意符,表示撲擊是屬於手部的動作。篆文、楷書從「手」為義符,與金文從「廾」同義;從「菐」聲,依《說文》似不兼義,《說文》謂「菐」字本義為「瀆菐」,意思是煩瀆,與「撲」義無關。不過,「菐」在古文字中多釋為「撲擊」義,就是「撲」的本字。金文或從「」聲,也應視為「菐」聲的假借。如依此說,「撲」從「菐」聲有兼義功能,今從之。在六書中也屬於形聲兼會意。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