𠮟
口部5画左右结构U+20B9F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尺栗切,音𩾔。《說文》:訶也。《倉頡篇》:大訶爲𠮟。《禮・曲禮》:尊客之前不𠮟狗。《左傳・昭二十六年》:子囊帶從野洩,𠮟之。《公羊傳・莊十一年》㊟〔引文「手劒而𠮟之」為〈莊公十二年〉文〕:手劒而𠮟之。《史記・淮隂侯傳》:喑噁𠮟咤,千人皆廢。
又,《集韻》亦作嘯。《禮・內則》:不嘯不指。【註】嘯讀爲𠮟。
又,《集韻》、《韻會》𡘋戚悉切,音七。《集韻》:聲也。《莊子・齊物論》:𠮟者吸者。【註】若𠮟咄聲。陸德明《音義》:𠮟,昌實反,徐邈音七。
义毛晃曰:从口、从七。或从匕,誤。
注解
〔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𠮟〕字拼音是c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七。
〔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ì] ⑴ 同“叱”。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昌栗切頁碼第43頁,第26字續丁孫
叱
異體𠮟
訶也。从口七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瞋密反頁碼第131頁,第5行,第2字述
訶也。從口七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昌栗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37頁,第3字許惟賢第105頁,第6字
訶也。
段注訶,大言而怒也。
从口。七聲。
段注昌栗切。十二部。
白话解释
叱,呵斥。字形采用“口”作边旁,“七”作声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