𦥊
意思解释
基本释义
𦥊
◎同“懫”。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廣韻》:丑利切;《集韻》:丑二切,𡘋音杘。《說文》:忿戾也。从至,至而復遜;遜,遁也。引《周書》有夏氏之民叨𦥊。〇【按】《今文尚書・多方》作懫。
又,《集韻》:丑吏切,音眙。脂利切,音至 —— 義𡘋同。
注解
〔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至部。
〔𦥊〕字拼音是ch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孫、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丑利切頁碼第394頁,第7字續丁孫
𦥊
異體𡒐、懫
忿戾也。从至,至而復遜。遜,遁也。《周書》曰:「有夏氏之民叨𦥊。」𦥊,讀若摯。
附注徐鍇繫傳「遜」引作「孫」。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陟利反頁碼第949頁,第4行,第4字述
忿戾也。從至,至而復孫;孫,遁也。《周書》曰:「有夏氏之民叨𦥊。」𦥊讀若摯同。
鍇注臣鍇曰:「今《尚書》作懫,借也。此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丑利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337頁,第4字許惟賢第1016頁,第6字
忿戾也。从至。至而復孫。
段注會意也。
孫,遁也。
段注二孫字大徐作遜。非。古無遜字。凡《春秋》,詩,書遜遁字皆作孫。傳曰:孫之爲言孫也。不作爲言遜。《爾雅》作遜,遁也。爲後人所改之俗字。許《辵部》有遜篆。亦是後人臆增。孫,遁也。此子孫字引申之義。孫之於王父。自覺其微小。故逡巡遁避之䛐取諸此。至而復逡巡者,忿戾之意也。
《周書》曰:有夏氏之民叨𦥊。
段注《尙書・多方》文。今本無氏字。𦥊作懫。按𦥊作懫者,天寶閒衞包改也。《釋文》𦥊作懫。宋開寶閒改也。《釋文》曰:懫勑二反。《說文》之二反。不云《說文》作𦥊。知其大字本不作懫矣。《禮記・大學》。心有所忿懥。注云:懥,怒皃。或作懫。按懥懫不見許書。衞包以意改經。非必懫卽𦥊也。
𦥊讀若摯。
段注《釋文》云:《說文》之二反。此音隱舊音也。大徐丑利切。十五部。或曰:古音當在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