鯧
魚部19画左右结构U+9BE7
两岸词典解释
鯧鲳
chāng详细解释
◎鱼名。指鲳科鱼类。体扁而宽,近卵圆形。头、口皆小。吻圆钝。体被易脱落的细小圆鳞;侧线完全;背鳍单一;臀鳍与背鳍同形且相对。属近海暖温性水域中下层鱼类,早晨及黄昏时会洄游至中上层。群游,捕食水母、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等。肉质鲜美,为常见食用海鱼。通称“鲳鱼”。陆⃝也作“平鱼”。
外语翻译
- the silvery pomfret, Stromateoides argenteus
- anguille de m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尺良切;《集韻》:蚩良切,𡘋音昌 —— 鯧鯸,魚名。《正字通》:生南海,似鯿,頭上突起,連背,身圓,肉厚,止一脊,骨耎可食。閩人譌爲䱽魚。
注解
〔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鯧〕字拼音是chā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昌。
〔鯧〕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āng] ⑴ 见“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