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力的意思解释

力部

2画

象形字

LTN 86,ENT 98

KS

YM

40027

0500

3306

U+529B

53 横折钩、撇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气。~量。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生产~。控制~。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学。作用~。保守~。

用极大的力量。尽~。~挫。~挽狂澜。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同本义。

,筋也。像人筋之形。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其行之以货 《礼记 · 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农数耘。 《汉书 · 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如虎,执辔如组。 《诗 · 邶风》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缚背刃,上下,得绝。 唐 · 柳宗元《童区寄传》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孟子 · 梁惠王上》

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effort; physical strength;

3.力量。

战疾 《汉书 · 灌婴传》。注:“强力也。”愿将军量而处之。 《资治通鉴》朽蠹不胜刀锯,匠人虽巧欲何如? 韩愈《题木居士》盛夏作。 宋 · 苏轼《教战守》

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force; power; strength;

4.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不能耳。 《史记 · 淮阴侯列传》

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ability; capability;

5.威力;权势。

服人者,非心服也。 《孟子》

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power; might; influence;

6.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

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force;

7.劳役;仆役。

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

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penal servitude; forced labour;(domestic)servant;

8.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 《周礼》拥佑太子,颇有焉。 《汉书》

merit;

9.兵士。

率见决战。 《宋书 · 谢诲传》

soldier;

10.姓。

动词

1.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 《诗 · 大雅 · 烝民》周公正先天下。 《汉书 · 王莽传》。注:“勉力也。”郡中莫不耕稼田。 《汉书 · 召信臣传》

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engage;

2.役使。

视贱躯之可,倾尽而为。 宋 ·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work; use;

副词

尽力,竭力。

楼船攻烧敌。 《汉书 · 南粤王传》游子常贫苦,子天所富。 《后汉书 · 樊晔传》请客。 明 · 魏禧《大铁椎传》主变法。 清 · 梁启超《谭嗣同传》摧豪强。 清 · 张廷玉《明史》叮不释。 《聊斋志异 · 促织》

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do all one can; do one's utmost; try one' s best;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

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

《诗经 · 邶风 · 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臂力、体力。

3.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

火力、风力、水力。

4.才能、能力。

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权势。

《孟子 ·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权力。

6.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

苦力。

7.姓。如宋代有力起。

8.二一四部首之一。

尽力、拚命。

《汉书 · 卷九五 · 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力争上游。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的形状改变者。

力学、摩擦力、地心引力。

2.人和动物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

体力、肌耐力。

3.一切事物的效能或作用。

水力、风力、听力。

4.能力;才能。

魅力、说服力、不遗余力、得力助手。

5.以力气供人役使者。

苦力。

6.竭力;拚命。

大力推荐、据理力争。

7.姓。

8.二一四部首之一。

外语翻译


  •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 Kraft (S, Phys)​, Radikal Nr. 19 = Kraft, Stärke, Fähigkeit (S)
  • force, vigueur, puissance, capacité, s'efforcer de, faire tout son possible, de toutes ses forces, de son mieux, 19e radical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力部 )

古文: 𠠲

唐韻》、《集韻》、《韻會𡘋林直切,陵入聲。說文》:筋也,象人筋之形。【徐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勁健之形。增韻》:筋,力氣所任也。禮・聘義》: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强有力者不能行也〔「不能」,原文作「弗能」〕又,〈曲禮〉:老者不以筋力爲禮。

又,《韻會》:凡精神所及處,皆曰力。孟子》:聖人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

又,《韻會》:物所勝亦曰力。家語》:善御馬者均馬力。杜甫〈張旭草書〉詩:溟漲與筆力。

又,勤也。書・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前漢・司馬遷傳》:力誦聖德。【註】師古曰:力,勤也。

又,《禮・坊記》:食時不力珍。【註】力,猶務也。

又,《後漢・銚期傳》:身被三創,而戰方力。【註】力,苦戰也。

又,病甚曰力。唐書・汲黯傳》:臣犬馬病力。

又,爲人役者曰力。晉陶潛〈與子書〉: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

又,姓。韻會》:黃帝佐力牧之後。

又,《韻補》叶力蘖切,苓入聲。蘇軾〈香積寺〉詩:此峯獨蒼然,感荷祖佛力;幽光發中夜,見者惟木客。

注解

〔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力部

〔力〕字拼音是,独体字,五行属

〔力〕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是体力,力气。

〔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ì] ⑴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⑵ 一切事物的效能⑶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⑷ 用极大的力量⑸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林直切頁碼460頁,第1

𠠲

異體

𠠲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从力。

附注徐鍇繫傳作「能禦大灾也」。按:古文字「力」像耒形。金文中從力之字,有時即從耒作。

附注《說文新證》:「裘錫圭以為『力』為『耜』之象形字,『力』是由原始農業中挖掘植物或點種用的尖頭木棒發展而成的一種發土工具,字形裡的短畫象踏腳的橫木。」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畱直反頁碼1080頁,第3行,第1

𠠲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禦大灾也。凡力之屬,皆從力。

鍇注臣鍇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勁徤之形。」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林直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793頁,第1許惟賢1213頁,第5

𠠲筋也。

段注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爲轉注。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勝任皆曰力。

象人筋之形。

段注𧰼其條理也。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地之理曰阞。水之理曰泐。林直切。一部。

治功曰力。

段注《周禮》司勳文。

能禦大災。

段注《國語》、《祭法》文。引以釋治功曰力也。

凡力之屬皆从力。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