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弔的意思解释

弓部4画嵌套结构U+5F14

弓部

4画

1画

嵌套结构

XHK

NL

YZI

17527

U+5F14

5152 横折、横、竖折折钩、竖

𨑩

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喪。~孝。~唁。憑~。

慰問遭遇不幸的人。形影相~。

懸掛。上~(自縊)。~燈。

把毛皮綴在衣面上。~皮襖。

提取,收回。~銷執照。

中國舊時錢幣單位,一吊爲一千個制錢或值一千個制錢的銅幣數量。

详细解释

1.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 zēng )繳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裏用柴薪蓋着,但怕禽獸要來吃,連送喪的親友都帶着弓箭前來幫助驅除。本義:悼念死者。

2.同本義。

,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會敺禽。 《說文》知生者,古辭曰,如何不淑。 《禮記 · 曲禮》先生。 賈誼《吊屈原賦》

弔紙(在死者靈前燒紙弔祭);弔問(吊念死者,慰問生者);弔死(弔慰死者;自縊而死);弔祠(弔唁祭祀)

mourn;

3.引申爲慰問。

人皆之。 《淮南子 · 人間訓》有君不 《左傳 · 襄公十四年》。注:“恤也。”肅請得奉命 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 《資治通鑑》

弔民(慰問遭受不幸的人);弔伐(弔民伐罪。慰問窮苦的人);弔恤(安慰撫卹);弔水(慰問水災的受害者);弔臨(靈前哭弔,弔唁)

condole;

4.憑弔;傷懷往事 [visit…and ponder]。

弔悼(憑弔、悼惜);弔古

5.懸掛 。

弔闥(可以弔起的窗扇或門扇。闥:小門);弔掛(一種懸掛起來供欣賞的陳列品);弔猴(耍滑,搗蛋)

hang;

6.在牌戲中 [用特殊的一張或一組牌] 迫使對手方出牌 。

接連弔三圈主牌。如:弔主

draw;

7.求取 。

弔名

seek for;

8.提取。

即於獄中出秋公,立時釋放。 明 · 馮夢龍《醒世恆言》

弔案(提取案卷);弔卷(提取文卷);弔查(提取查閱)

draw out;

9.通“掉”。落下。

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上都聽得見響! 《老殘遊記》

弔了稍(弔稍。指沒了錢,銀子用完了);弔下(掉下);弔謊(掉謊。說謊)

fall;

形容词

1.哀傷,悲憫。

中心兮。 《詩 · 檜風 · 匪風》

弔影(獨居無伴,對影自憐)

sad;

2.善;良好。

無敢不 《書 · 費誓》昊天。 《詩 · 小雅 · 節南山》昊天不 《左傳 · 哀公十六年》帥羣不之人,以行亂於王室。 《左傳 · 昭公二六年》

good;

量词

中國過去的小銅錢單位,中間有一方孔,正常地可由中央或各省政府發行 。

一千文爲一弔。

a string of(cash);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祭奠死者。

《庄子 ·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史记 · 卷八四 · 屈原贾生传》:“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吊唁、吊丧。

2.慰问遭遇不幸的人或团体。

《左传 · 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唐 ·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

3.哀伤、怜悯。

《诗经 · 桧风 · 匪风》:“顾瞻周道,中心吊兮。”汉 · 毛亨 · 传:“吊,伤也。”《左传 · 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有臣不敏。”晋 · 杜预 · 注:“吊,恤也。”

4.求取、提取。

汉 · 王充《论衡 · 自纪》:“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醒世恒言 · 卷二九 ·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监中吊出卢柟主仆,径去检验钮成尸首。”

量词。古代计算钱币的单位。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为一吊;北平人称一百文为“一吊”。

《红楼梦 · 第五七回》:“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悬挂。

悬吊、垂吊、上吊。

2.悬挂的。

吊钟、吊桥、吊灯。

3.祭奠死者或慰问丧家。∥也作“吊”。

吊问、吊唁、吊祭、哀吊。

4.追念;追怀。

凭吊、吊古寻幽。

5.《书》怜悯;抚慰。

吊民伐罪、形影相吊。

6.量词。古代用于计算钱币的数量。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为一吊。也作“吊”。

一吊钱。

外语翻译


  • condole, mourn, pity; hang
  • Kran (S, Tech)​, annulieren, für ungültig erklären, widerrufen, zurücknehmen (V)​, aufhängen (V)​, bemitleiden (V)​, erhängen (V)​, etw. am Seil hochziehen, hinab lassen, etw. emporwinden (V)​, etw. mit Pelz füttern, Pelz annähen, einnähen (V)​, hängen (V)​, hängen, aufhängen (V)​, herausziehen (V)​, hochziehen (V)​, kondolieren, jdn sein Beileid ausdrücken, um jdn trauern (V)​, mitempfinden (V)​, sich erbarmen (V)​, Diao ( Schnur, Schnüre )​ mit 1.000 Kupfermünzen ( Käsch, alte Währungseinheit im feudalen China )​ (Zähl, Wirtsch)​, den Geistern der Toten Verehrung darbringen , eine Schnur von 1000 Kupfermünzen (Käsch)​ , sein Beileid aussprechen , seine Teilnahme ausdrücken , zu den Totengeistern beten
  • suspendre, pendre, lever, bite (argo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弓部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多嘯切,音釣。說文》:問終也。禮・曲禮》:知生者弔,知死者傷。玉篇》:弔生曰唁,弔死曰弔。急就篇》:喪弔悲哀面目腫。【註】於人持弓爲弔。上古葬者,衣之以薪,無有棺槨,常苦禽獸爲害,故弔問持弓會之,以助彈射也。

又,傷也、愍也。詩・檜風》:中心弔兮,。【傳】弔,傷也。又,〈小雅〉:不弔昊天。【傳】弔,愍也。

又,龍種曰弔。裵淵《廣州記》:弔生嶺南,蛇頭身,水宿木棲,其膏至輕利,銅及瓦器盛之皆浸,出置雞卵殼中則不漏。蘇頌《本草圖經》:吉弔脂,龍所生也。

又,《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丁歷切,𡘋音的。爾雅・釋詁》:弔,至也。書・盤庚》:非廢厥謀,弔由靈。詩・小雅》:神之弔矣。

注解

〔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弓部

〔弔〕字拼音是diào,嵌套结构,可拆字为弓、丨,五行属-

〔弔〕字造字法是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 zēng )繳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裏用柴薪蓋着,但怕禽獸要來吃,連送喪的親友都帶着弓箭前來幫助驅除。本义是悼念死者。

〔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iào] ⑴ 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⑵ 慰問遭遇不幸的人⑶ 懸掛⑷ 把毛皮綴在衣面上⑸ 提取,收回⑹ 中國舊時錢幣單位,一吊爲一千個制錢或值一千個制錢的銅幣數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多嘯切頁碼265頁,第17

𢎣

異體

𢎣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會敺禽。

附注按:羅振玉認為字像弓、矢、繳形,本義為隿射之隿。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語以為羅說「似之」,然而「人字非弓也。徐灝注箋『疑从弟省聲』可備一說,其字之初形朔誼不可深考矣。古讀當與叔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的糶反頁碼682頁,第6行,第1

𢎣問終也。古人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敺禽也。弓,葢往復吊問之義。

鍇注臣鍇曰:「弔喪有助,故從人持弓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多嘯切古音第二部頁碼1530頁,第1許惟賢671頁,第8

𢎣問終也。

段注謂有死䘮而問之也。《襍記》曰:弔者東面致命曰:寡君聞君之䘮。寡君使某。如何不淑。《曲禮》。知死者傷。鄭注曰:說者有弔辭曰:皇天降灾。子遭罹之。如何不淑。《曾子問》。父䘮稱父。母䘮稱母。鄭注云:父使人弔之辭云:某子聞某之䘮。某子使某。如何不淑。母則若云:宋蕩伯姬聞姜氏之䘮。伯姬使某。如何不淑。此皆問終之辭。淑,善也。如何不善者,欲其善也。故引伸之謂善爲弔。魯莊公使人弔宋大水云:若之何不弔。卽如何不淑也。《左傳》。哀公誄孔子。昊天不弔。先鄭注《周禮》大祝引作昊天不淑。此弔淑通用之徵。應劭,王肅皆訓弔爲善。《粊誓》。無敢不弔。卽無敢不善也。凡《書・大誥、多士、君奭》、《詩・節南山、瞻卬》、《逸周書》祭公解,《左傳》莊十一年襄十三年十四年二十三年昭二十六年哀十六年,《漢書・翟義傳》所云不弔者皆謂不善。《大誥》、《君奭》之弗弔天三字連讀。《多士》之弗弔昊天四字連讀。皆猶《小雅》之不弔昊天。鄭云:不善乎昊天也。葢弔之爲善。今失其傳矣。以上王氏引之說。玉裁按。《辵部》𨑩,至也。凡經文無𨑩。但有弔。弔或訓至。如《天𠈃》傳。弔,至也。《節南山》傳云:弔,至也。箋云:至猶善也。《粊誓》。無敢不弔。鄭云:弔猶善也。至與善義本相近。古非必作𨑩而後訓至也。𨑩者,小篆分別之字。

从人弓。

段注三字今補。會意。多嘯切。二部。

古之葬者厚衣之㠯薪。

段注此偁《易・𣪠辭》。說人持弓會毆禽之故。

故人持弓會𢿛禽也。

段注故字舊作从。今正。《吳越春秋》。陳音謂越王曰: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樸質。飢食鳥獸。渴飮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爲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按孝子𢿛禽。故人持弓助之。此釋弔从人弓之意也。倉頡造字。當黃帝時。旣易之以棺椁矣。而葬文猶取衣薪。弔文猶依逐肉。反始不忘本也。禮也者,反其所自生。

弓葢往復弔問之義。

段注小徐有此八字。葢別一說也。當有一曰字。《左傳》有相問以弓者。故云然。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