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体的意思解释

亻部7画左右结构U+4F53

亻部

7画

5画

左右结构

会意字

WSGG

ODM

NFA

25230

7555

4469

U+4F53

3212341 撇、竖、横、竖、撇、捺、横

𨉥𩪆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 xíng )。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详细解释

名词

1.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lǐ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同本义。

,总十二属之名也。 《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身也。 《广雅》饿其肤,空乏其身。 《孟子 · 告子下》居五日,桓侯痛。 《韩非子 · 喻老》有不快。 《后汉书 · 华佗传》伤乎 《韩非子 · 五蠹》之奉。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body;

3.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 《孟子 · 梁惠王上》犹其有四也。谓二手二足。 《孟子》

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limbs;

4.形体 ;体态。

可怜无比。 《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shape(of a person's body)physique; body;

5.牲体。

名肉物。 《周礼 · 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body of domestic animal;

6.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 [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main part;

7.实体。

天之与地,皆也。 王充《论衡》

substance;

8.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全。 唐 ·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specifications; laws;

9.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无咎言。 《诗 · 卫风 · 氓》

体象(象征)

omen;

10.本性,本质 。

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nature;

11.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此俗人也。 宋 · 陈善《扪虱新话》

norm;

12.文体 。

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type of writing; literary form;

13.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政体;国体

system;

14.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完成体;进行体

aspect of a verb;

15.文字的书写形式 。

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form; style;

16.立体。

后见为 蔡元培《图画》体面互见。舍体而取面。体之感觉。

cube;

动词

1.亲身经验;体察。

吾此心。 清 · 林觉民《与妻书》

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personally do or experience sth. ; experience and observe;

2.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put oneself in another's position;

3.划分,分解。

其犬豕牛羊。 《礼记》

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divide; dismember;

4.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维叶泥泥。 《诗 · 大雅 · 行苇》

take shape;

5.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以天地之撰。 《易 · 系辞上》

show;

6.效法。

帝者太一。 《淮南子》

model oneself;

7.相承;继承。

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 《仪礼》

succeed;

8.生长。

物而不可遗。 《礼记》

grow;

9.包含;容纳。

君子人,足以长人。 《易 · 乾》

contain;

10.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无咎言。 《诗 · 卫风 · 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能戴大圆者,平大方。 《管子 · 心术下》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荀子 · 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

体乾(履行天命)

experience; practise;

11.另见 tī。

基本解释

〔~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话”,亦作“梯己”。

详细解释

1.軆 tī。

2.另见 tǐ。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體”的异体字。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體”的异体字;“體”的简化字。

bèn

详细解释

《书》粗劣。同“笨”。

外语翻译


  •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 Aspekt (vollendet, unvollendet)​ <Grammatik&gt (S, Sprachw)​, Körper (S)
  • corps, forme, sant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

廣韻》:蒲本切;《集韻》:部本切,𡘋盆上聲 —— 劣也。又,麤貌,與笨同。通雅》:輀車之夫曰体夫。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葬,同昌公主賜酒餠餤四十橐駝,以飤体夫。【註】体,蒲本反;体夫,轝柩之夫。

俗書四體之體,省作体,誤。

注解

〔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体〕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ǐ、t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本,五行属

〔体〕字造字法是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lǐ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是身体。

〔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ǐ] ⑴ 人、动物的全身⑵ 身体的一部分⑶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⑷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⑸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⑹ 事物的格局、规矩⑺ 亲身经验、领悟⑻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⑼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tī] ⑴ 〔~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话”,亦作“梯己”。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他禮切頁碼129頁,第4

體緫十二屬也。从骨𧯽聲。

附注按:中山王壺「體」從「身」,《睡虎地秦墓竹簡・帛書》、《老子》甲乙本均從「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土禮反頁碼332頁,第4行,第2

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他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662頁,第1許惟賢295頁,第8

體緫十二屬也。

段注十二屬許未詳言。今以人體及許書覈之。首之屬有三。曰頂,曰面,曰頤。身之屬三。曰肩,曰脊,曰𡱂。手之屬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屬三。曰股,曰脛,曰足。合《說文》全書求之。以十二者統之。皆此十二者所分屬也。

从骨。豊聲。

段注他禮切。十五部。

白话解释

体,总括人身十二(所有)部分。字形采用“骨”作边旁,采用“豊”作声旁。

字形解说

字始見戰國金文。字從身、豊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戰國簡帛文字形體紛紜,楚簡字從骨、豊聲,秦簡字則從肉、豊聲。篆文大致從楚簡字形。《說文》:「體,緫十二屬也。」段注:「今以人體及許書覈之,首之屬有三:曰頂、曰面、曰頤;身之屬有三:曰肩、曰脊、曰;手之屬有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屬有三:曰股、曰脛、曰足。合《說文》全書求之,以十二者統之。」隸書字有從身,上承金文;另有從骨,則承篆文而來,下開楷書迄今。規範字改從人本,在六書中轉屬於會意。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