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亦的意思解释

亠部6画独体字U+4EA6

亠部

6画

指事字

YOU

YLNC

SNO

00230

0076

5064

U+4EA6

413234 点、横、撇、竖钩、撇、点

𠅃𰁜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无不可。~步~趋。

又:“先君何罪?其嗣~何罪?”

不过,只是:“王~不好土也,何患无士?”

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呜呼,~盛矣哉!”“学而时习之,不~说乎?”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 腋在肘后。——《埤苍》

armpit;

副词

1.也;也是。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战国策 · 魏策》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明 ·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明 · 张溥《五人墓碑记》攻一时,敌退,三保自喜。 清 · 徐珂《清稗类钞 · 战事类》先君何罪?其嗣何罪? 《左传 · 文公七年》

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亦且(又,而且);亦复(又)

also;

2.也…也…;又…又… [both…and…]——连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前面,强调两种动作、行为、状态、事物彼此并列或互相对待。

亦真亦假。

3.不过;仅仅;只是。

寡人之从君而西也,晋之妖梦是践。 《左传》

but; only;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相当于“也”、“也是”。

《论语 · 公冶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唐 ·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人云亦云。

2.相当于“又”。

《左传 · 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 · 杜甫《羌村》诗三首之一:“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3.只是、不过。

《战国策 · 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唐 · 杜甫《蒹葭》诗:“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4.已经。

《文选 · 王康琚 · 反招隐诗》:“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今虽盛明世,能无中林士?”唐 · 杜甫《独立》诗:“草露亦多湿,蛛丝亦未收。”

虽然。

唐 ·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宋 · 欧阳修《玉楼春 · 蝶飞芳草花飞路》词:“红莲绿芰亦芳菲,不奈金风兼玉露。”

位于句首或句中,无义。

《书经 · 盘庚上》:“予亦拙谋,作乃逸。”《诗经 · 召南 · 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书》也;也是。

人云亦云、亦师亦友、相见时难别亦难。

2.姓。

外语翻译


  • also, too; likewise
  • außerdem, auch, ebenso , und vice versa, das Gegenteil
  • aussi, également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亠部 )

古文: 𠅃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𡘋音睪 —— 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

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𡗕,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𡗕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注解

〔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亠部

〔亦〕字拼音是,独体字,可拆字为亣、八、!、亠、󰒯,五行属

〔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ì] ⑴ 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⑵ 又:“先君何罪?其嗣~何罪?”⑶ 不过,只是:“王~不好土也,何患无士?”⑷ 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呜呼,~盛矣哉!”“学而时习之,不~说乎?”⑸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下反切羊益切頁碼343頁,第11

𡗕

異體

𡗕人之臂𡗕也。从大,象兩𡗕之形。凡亦之屬皆从𡗕

鉉注臣鉉等曰:今別作腋,非是。

附注高鴻縉《中國字例》:「(亦)即古腋字。从大(大即人),而以八指明其部位,正指其處,故為指事字。名詞,後世叚借為副詞,有重覆之意,久而為借意所專,乃另造腋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反切移赤反頁碼835頁,第7行,第1

𡗕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從亦。

鍇注臣鍇曰:「人之掖也。八,其處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下反切羊益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972頁,第1許惟賢862頁,第2

𡗕人之臂亦也。

段注《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葢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韵》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爲語䛐。乃別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㒳垂。臂與身之閒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曡之意。故引申爲重累之䛐。《公羊傳》。大火爲大辰。伐爲大辰。北辰亦爲大辰。何注云:亦者,㒳相須之意。按經傳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無所蒙者。《論語》不亦說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爲成人矣,皆上無所蒙。皇侃曰:亦猶重也。此等皆申重贊美之䛐。亦之言猶大也,甚也。若《周頌》亦有高廪,亦服爾耕。《鄭箋》云:亦,大也。是謂亦卽奕奕之叚借也。亣部曰:奕,大也。又或叚爲射。或叚爲易。

从大。象㒳亦之形。

段注謂左右㒳直,所以象無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凡亦之屬皆从亦。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