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
外语翻译
- tartar horn; chilly wind
- Fieber (S)
- cor tartar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畢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𡘋音必。《說文》:羌人所吹角屠觱,以驚馬也。【徐曰】今之觱栗,其聲然也。俗作篳篥。
义又,觱發,風寒也。《詩・豳風》一之日觱發,《說文》作畢發。
义又,觱沸,泉湧出貌。《詩・小雅》:觱沸檻泉。《玉篇》或作滭。
又,《廣韻》、《集韻》𡘋王勿切,音䬑 —— 亦羌人吹角。
考證
《詩・豳風》一之日觱發。《說文》作畢發。
謹照原文畢發改滭冹。
注解
〔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角部。
〔觱〕字拼音是b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咸、角,五行属水。
〔觱〕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ì] ⑴ 〔~篥〕古代管乐器,形似喇叭,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亦作“觱栗”。⑵ 〔~发〕风寒冷。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卑吉切頁碼第139頁,第25字續丁孫
𧥑
異體𧥀、觱
羌人所吹角屠𧥑,以驚馬也。从𧢲𢨋聲。𢨋,古文誖字。
附注段玉裁注:「『古』當為『籀』,《言部》云籀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𤰞聿反頁碼第359頁,第5行,第1字述
羌人所吹角屠𧥑以驚馬也。從角、𢨋。𢨋古文誖。
鍇注臣鍇曰:「今之觱栗觱栗,其聲然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卑吉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750頁,第2字許惟賢第333頁,第5字
羌人所龡角屠𧥑。
段注句。
㠯驚馬也。
段注羌人,西戎也。屠𧥑,羌人所吹器名。以角爲之。以驚中國馬。後乃以竹爲管。以蘆爲首。謂之觱篥。亦曰篳篥。唐以編入樂部。徐廣車服儀制曰角者前世書記不載。或云本出羌胡。以驚中國之馬也。按《仌部》㓖冹。今詩作觱發。《水部》畢沸。今詩作觱沸。皆假借字也。
从角。𢨋聲。
段注卑吉切。按𢨋聲古音在十五部。
𢨋,古文誖字。
段注古當爲籒。《言部》云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