𠔾
冂部4画上下结构U+2053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义《字彙補》:古終字。見《說文長箋》。註見糸部五畫。
注解
〔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冂部。
〔𠔾〕字拼音是zhōng,上下结构。
〔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ōng] ⑴ 同“终”。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職戎切頁碼第433頁,第30字續丁孫
終
異體𦄖
絿絲也。从糸冬聲。
𠂂
異體𠔾
古文終。
附注林義光《文源》:「(甲骨文)象兩端有結形。」郭沫若《金文叢考》:「當是《爾雅・釋木》『終,牛棘』之終之本字」,「象二榛實相聯而下垂之形」,「用為始終及冬夏字者,均假借也。」按:甲骨文像人體的「踵」部位,加兩圈或兩點,是「踵」的古文,人體從首始,踵終,引申為終結的「終」及一年四季的「冬」。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職戎切頁碼第1029頁,第7行,第1字述
絿絲也。從糸冬聲。
反切………頁碼第1029頁,第7行,第2字述
古文終。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職戎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588頁,第5字許惟賢第1126頁,第14字
絿絲也。
段注按絿字恐誤。疑下文䌖字之譌。取其相屬也。《廣韵》云:終,極也。竆也。竟也。其義皆當作冬。冬者,四時盡也。故其引申之義如此。俗分別冬爲四時盡,終爲極也竆也竟也。乃使冬失其引申之義,終失其本義矣。有𠂂而後有𠔙,冬而後有終。此造字之先後也。其音義則先有終之古文也。
从糸。冬聲。
段注職戎切。九部。
𠂂,古文終。
段注有𠂂而有𠔙,冬而後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