僉
意思解释
僉佥
qiān基本解释
①皆、全部。《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句下孔穎達•;正義:“僉,皆也。”《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②眾人﹑大家的代稱。《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王逸•;注:“僉,眾也。”
③姓。如明代有僉陽。
国语辞典解释
僉佥
qiān详细解释
副
◎皆、全部。
《书经 · 尧典》“佥曰:‘于!鲧哉。’”句下唐 · 孔颖达 · 正义:“佥,皆也。”《三国志 · 卷四一 · 蜀书 · 张裔传》:“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代
◎众人、大家的代称。
《楚辞 · 屈原 · 天问》:“佥曰:‘何忧?’”汉 · 王逸 · 注:“佥,众也。”
名
◎姓。如明代有佥阳。
外语翻译
- all, together, unanimous
- ganz, alle
- tous, ensembl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𠑲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千廉切,音籖 —— 皆也、咸也、衆共言之也。《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义又,揚子《方言》:自山而東,五國之郊曰僉。
义又,連枷亦曰僉,打穀具也。
义《總要》:亼部僉从亼、吅、从,會意 —— 合集衆口,詢謀相从之義。
注解
〔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僉〕字拼音是qiān,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亼、吅、从。
〔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ān] ⑴ 皆、全部。《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句下孔穎達•;正義:“僉,皆也。”《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⑵ 眾人﹑大家的代稱。《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王逸•;注:“僉,眾也。”⑶ 姓。如明代有僉陽。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七廉切頁碼第166頁,第2字續丁孫
僉
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
附注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以為字從「亼」,從「吅」,從「从」。「亼」訓「三合」,「从」從二人,「吅」從二口,「人各一口,二人二口,二口相合,故为僉也。二口犹言多口,不必限于二也。」
附注《說文新證》:「戰國金文字形為美術字,加了繁飾,其本形从亼、从吅、从从。楚文字或亼形簡化為宀形,下加甘形;或不加亼。林義光《文源》以為字『从亼、从吅、从从。亼即口字,兄象人言,二兄合一口,與皆同意。』案:其實『亼』為倒口形為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的現象,但是到戰國時代,『亼』已經漸漸有了類似『集合』的意義,因此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以為『僉,从㒭、从亼,會皆同之意。』似較合理。」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反切七占反頁碼第414頁,第2行,第2字述
皆也。從亼,從吅,從从。《虞書》曰:「僉曰伯夷。」
鍇注臣鍇曰:「僉曰,衆共言之也;亼,集也;从,相從也。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七廉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888頁,第4字許惟賢第394頁,第7字
皆也。
段注《釋詁》曰:僉咸胥皆也。
从亼。从吅。从从。
段注吅,驚嘑也。从,相聽也。七廉切。七部。
《虞書》曰:
段注虞當作唐。
僉曰伯夷。
段注《堯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