𢀓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𢀑 、 㠪 、 𠫕
《唐韻》:其呂切;《集韻》:臼許切,𡘋渠上聲。《說文》:䂓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义又,《玉篇》:大也。《孟子》:爲巨室。
义又,巨萬,數也。《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註】巨萬,今萬萬。
义又,姓。何氏《姓苑》:巨氏出南昌。《廣韻》:漢有巨武,爲荆州刺史。又,巨毋,複姓。《前漢・王莽傳》:有奇士,長丈,大十圍,自謂巨毋霸。莽更其姓曰巨母氏,謂因文母而霸王符也。《後漢・光武紀》作巨無霸。
义又,《韻會》:通作鉅。《前漢・食貨志》:庶人之富者累鉅萬。李賀〈高軒過〉詩:文章鉅工。
义又,與詎同。《前漢・高帝紀》:公巨能入乎。師古曰:巨讀曰詎,猶豈也。
又,《類篇》:求於切,音蕖 —— 未央也。《韻會》亦作渠。《詩・小雅・庭燎》〔註〕:夜未渠央。義與遽同,言未便至夜也。
注解
〔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工部。
〔巨〕字拼音是jù,独体字,可拆字为工、,五行属木。
〔巨〕字造字法是象形。金文字形,是“矩”的本字,象人持矩形。本义是画直角方形用的工具。
〔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ù] ⑴ 大,很大⑵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其呂切頁碼第148頁,第8字續丁孫
巨
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榘
異體矩
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𢀓
異體㠪、𢀑
古文巨。
附注高鴻縉《中國字例》:「工象榘形,為最初文,自借為職工、百工之工,乃加畫人形以持之……後所加之人形變為夫,變為矢,流而為矩,省而為巨。後巨又借為巨細之巨,矩復加木旁作榘,而工與巨後因形歧而變其音,於是人莫知其朔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水許反頁碼第379頁,第2行,第2字述
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形。
鍇注臣鍇曰:「今獨音炬,指事。」
反切………頁碼第379頁,第2行,第3字述
古文巨。
反切………頁碼第379頁,第3行,第1字述
巨或從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其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802頁,第1字許惟賢第357頁,第4字
規巨也。
段注《周髀筭經》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爲句廣三。股脩四。徑隅五。旣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㒳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湥。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爲圓。合矩以爲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爲典。以方出圓。按規矩二字猶言法度。古不分別。規圜矩方者,圜出於方。圜方皆出於矩也。《夫部》曰:規,有法度也。不言圜曰規。《考工記》。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注。矩謂刻識之也。凡識其廣長曰矩。故凡有所刻識皆謂之矩。
从工。象手持之。
段注謂也。其呂切。五部。按後人分別巨,大也。矩,法也,常也。與《說文》字異。其呂切,《唐韵》也。《廣韵》作矩,榘。入九麌。俱雨切。又云:《說文》又其呂切。此出《說文》音隱。
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段注《矢部》曰:有所長短。以矢爲正。按今字作矩省木。
古文巨。
段注此爲象手持之。小篆變之。取整齊耳。《大學》。絜矩之道。注云:矩或作巨。此古文之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