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
国语辞典解释
雖虽
suī详细解释
连
1.虽然、尽管。表示容忍让步。
《孟子 · 滕文公上》:“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韩非子 · 说林上》:“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
2.纵然、即使。表示假设推想。
《论语 · 学而》:“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列子 · 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副
◎独、只。
《论语 · 子罕》:“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两岸词典解释
雖虽
suī详细解释
1.连接分句,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关系,承认某种客观事实,再引起转折的下半句,相当于“虽然”。
立意虽好,但办法有欠周全。
2.连接分句,用在上半句,表示假设的让步,承认某种假设的事实,再引起转折的下半句,相当于“纵然”、“即使”。
虽死犹荣、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外语翻译
- although, even if
- obschon, obwohl, selbst wenn, zwar (Konj)
- bien que, malgré qu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𨾡
《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𡘋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
义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况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註】〈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
义又,《玉篇》:推也。〈吳語〉:吾雖之不能,去之不忍。
又,獸名。于逖《聞奇錄》:傅弘業宰天台縣,有人獵得一獸,形如豕,仰鼻,長尾有岐,謂之怪。弘業識之曰:其名雖,非怪也;雨則懸于樹,以尾塞其鼻。驗之,果然。【註】雖,以醉反。
考證
〔註〕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
《吳語》吾雖之不能,去之不忍。
謹按原文作須不作雖。謹節去吳語以下十一字,而於上文少儀疏雖假令也下,照原文增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二句。
又獸名。《于逖聞奇錄》傅宏業宰天台縣,有人獵得一獸,形如豕,仰鼻,長尾有岐,謂之怪。宏業識之曰,其名雖,非怪也。雨則縣于樹,以尾塞其鼻。驗之,果然。〔註〕雖,以醉反。
謹按仰鼻長尾乃爾雅所謂蜼非雖也。聞奇錄誤刻为雖不可從。今省此段謹改爲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
注解
〔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隹部。
〔雖〕字拼音是su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唯、虫、;、虽、隹。
〔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uī] ⑴ 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後面多有“可是”、“但是”相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息遺切頁碼第441頁,第18字續丁孫
雖
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
附注錢坫斠詮:「後世以為語助字,而本義晦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息遺切頁碼第1043頁,第7行,第1字述
似蜥蜴而大。從虫唯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息遺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654頁,第5字許惟賢第1154頁,第15字
佀蜥易而大。
段注易各本作蜴。誤。今正。此字之本義也。自借以爲語䛐。尟有知其本義者矣。《常棣》云:每有良朋。又云:雖有兄弟。傳云:每,雖也。凡人竆極其欲曰恣雎。雖卽雎也。按《方言》守宮在澤中者,東齊海岱謂之螔䗔。注云:似蜥易大而有鱗。䗔字疑雖之誤。
从虫。唯聲。
段注息遺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