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意思解释
感
gǎn基本解释
①觉出。~触。~觉。~性。~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官。
②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动。~想。反~。好~。情~。敏~。~染。~召。~慨。~喟。~叹。自豪~。~人肺腑。百~交集。
③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谢。~恩。~激。~愧。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move;
3.感应,影响。
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response;
4.感触;触动感慨。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touch;
5.感谢;感激。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
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thank; feel grateful;
6.感慨,感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
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sigh with emotion;
7.思念。
感物众而思深。
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miss;
8.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
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infect; be affected by;
9.迷惑。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
puzzle;
10.通“减”( jiǎn )。减损,减少。
其满为感,其虚为亡。
lessen; decrease;
名词
1.感触;情绪;意念 。
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thoughts and feelings;
2.另见 hàn。
感
hàn基本解释
①通“撼”。不满足。
②通“撼”。搖動。
详细解释
动词
1.假借为“撼”。摇动。
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感突(冲撞奔突貌);无感(不能撼动);感帨(指男子对女子非礼相陵);感移(谓动摇之使其改变);感动(动摇)
shake;
2.假借为“憾”。怨恨。
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释感(化解仇恨);怀感(怀恨);感恨(怨恨,不满);感恚(愤恨)
hate;
3.另见 gǎn。
国语辞典解释
感
gǎn详细解释
动
1.震撼。
《说文解字 · 心部》:“感,动人心也。”《易经 · 咸卦 · 彖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动。
2.接触、引起。
《红楼梦 · 第四二回》:“太夫人并无别症,不过偶感一点风凉。”
感染。
3.觉得。
颇感意外、深感不安。
4.互相影响、应和。
《易经 · 咸卦 · 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5.伤叹。
《文选 · 陶渊明 · 归去来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唐 · 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叹。
6.对别人所给的好处表示谢意。
《文选 · 张华 · 答何劭诗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贶,写心出中诚。”宋 · 欧阳修《代赠田文初》诗:“感君一顾重千金,赠君白璧为妾心。”
感恩、感激、铭感五内。
名
1.受到外来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晋 · 陆机《愍思赋 · 序》:“故作此赋,以纾惨恻之感。”
快感、好感、百感交集。
2.某种自我认知的看法或想法。
幽默感、责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hàn详细解释
名
◎心中不完满的感觉。
《史记 · 卷三一 · 吴太伯世家》:“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感。’”
动
◎振动、摇动。
《诗经 · 召南 · 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汉书 · 卷九七 · 外戚传下 · 孝成班倢伃传》:“广室阴兮帷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两岸词典解释
感
gǎn详细解释
1.触动人心。
感动、感化、感人肺腑。
2.觉得。
感到意外、深感愧疚、倍感亲切。
3.内心对事物的反应;自我认知的看法。
美感、反感、成就感、感慨万千。
4.心怀谢意。
感谢、感激、感恩图报。
5.接触;引起。
感光、感染、感冒、感了点风寒。
6.姓。
外语翻译
- feel, perceive, emotion
- innerlich fühlen, Gefühl (S), Gan (Eig, Fam)
- sentiment, sens, sentir, éprouver, émouvoir, touch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𢦡
《唐韻》、《集韻》、《韻會》𡘋古禫切,甘上聲。《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又,《字彙補》:戸坎切 —— 與撼通。《詩・召南》:無感我帨兮。
又,《集韻》、《正韻》𡘋胡紺切 —— 與憾通,恨也。《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
义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注解
〔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感〕字拼音是gǎ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咸、心,五行属木。
〔感〕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是感动。
〔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ǎn] ⑴ 觉出⑵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⑶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㈡ [hàn] ⑴ 通“撼”。不满足。⑵ 通“撼”。搖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古禫切頁碼第356頁,第14字續丁孫
感
動人心也。从心咸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苟坎反頁碼第864頁,第6行,第2字述
動人心也。從心咸聲。
鍇注臣鍇按:《易》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詩》曰:「無感我帨兮。」感,動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古禫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049頁,第3字許惟賢第896頁,第4字
動人心也。
段注許書有感無憾。《左傳》、《漢書》憾多作感。葢憾淺於怨怒,才有動於心而已。
从心。咸聲。
段注古禫切。古音在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