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
意思解释
搏
bó基本解释
①对打。~斗。~击(奋力进击)。~战。~膺(捶胸,表示愤怒)。肉~。拼~。
②跳动。~动。脉~。
③捕捉。~噬。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手,尃( fū )声。本义:搏斗,对打。
2.同本义。
搏,索持也。 搏,击也。 屏左右而相搏。 晋侯梦与 楚子博。 鸷虫攫博。 搏扶摇羊角而上者。 搏战获王。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combat; fight; struggle;
3.捕捉。
搏谍贼。
搏执(拘捕);搏获(捕获);搏撠(揪住);搏狩(狩猎)
catch;
4.执持;拾取,击取。
摭紫贝,搏耆龟。 螳螂执翳而搏之。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扑上去抓。)
搏杖(扶杖,抱杖);搏弊(人虽疲困,但也自持完成礼仪)
get; pick up; seize;
5.通“拍”。轻击;击。
搏埴之工二。 弹琴博髀。 因搏心大哭。 水石相搏。
搏鸷(猛烈拍击);搏膺(捶胸,表示愤怒);搏影(拍击影子。影随物动,故不能拍到。比喻不能成功或不易捉摸)
beat;
6.夺取。
铄金百镒,盗跖不搏。
搏斗;搏击。
take by force; capture;
7.跳动 。
搏跃(跳跃;跳动);搏动。
throb;
国语辞典解释
搏
bó详细解释
动
1.双方相扑打斗。
《左传 ·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
搏斗。
2.用手扑打。
搏击。
3.拍击。
唐 · 李渤《辨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攫取、拾取。
《史记 · 卷八七 · 李斯传》:“铄金百溢,盗跖不搏。”
名
◎参见“脉搏”条。
两岸词典解释
搏
bó详细解释
1.打斗。
搏斗、拚搏、肉搏战。
2.跳动。
脉搏。
3.《书》拍击;撞击。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宋‧苏轼《石钟山记》)。
4.《书》扑上去抓;捕捉。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宋‧苏轼《石钟山记》)。
5.《书》攫取;拾取。
铄金百溢,盗跖不搏(《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外语翻译
- seize; spring upon; strike
- Kampf (S), kämpfen, ringen (V), schlagen, pochen (V), sich plötzlich auf jemanden stürzen, sich auf jemanden stürzen, über jemanden herfallen, jemanden überfallen (V)
- lutter, combattre, se jeter sur, battement (poul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補各切;《集韻》、《韻會》、《正韻》:伯各切,𡘋音博。《說文》:索持也。《禮・月令》孟秋務博執㊟〔博字當為搏字形誤,應作「務搏執」〕。
义一曰至也。《書・益稷》:搏拊琴瑟。
义又,拊也、拍也。《史記・李斯傳》:彈箏搏𩩙。
义又,手擊也。《釋名》:指廣搏以擊之。《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夢與楚子搏。《史記・項羽紀》: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义又,取也。《史記・李斯傳》:鑠金百鎰,盜跖不搏。【註】搏猶攫也、取也。凡鳥翼擊物,必轉足取攫,故人取物亦云搏也。
又,《唐韻》、《集韻》𡘋匹各切,音粕 —— 亦擊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𡘋方遇切,音付 —— 亦擊取也。或作捕。又,《集韻》:符遇切,音附 —— 捕也。
又,《集韻》:蒲故切;《正韻》:薄故切,𡘋音步 —— 與捕同。詳捕字註。
注解
〔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搏〕字拼音是b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尃,五行属水。
〔搏〕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尃( fū )声。本义是搏斗,对打。
〔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ó] ⑴ 对打⑵ 跳动⑶ 捕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補各切頁碼第401頁,第25字續丁孫
搏
索持也。一曰至也。从手尃聲。
附注容庚《金文編》:「『搏』从『干』。」「或从『戈』。」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本泊反頁碼第964頁,第7行,第3字述
索持也。從手尃聲。一曰至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補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385頁,第6字許惟賢第1036頁,第13字
𡩡持也。
段注𡩡各本作索。今正。入室𢯱曰𡩡。𡩡持,謂摸索而持之。《周禮》環人。搏諜賊。《釋文》云:搏音博。又房布反。劉音付。射人注。貍,善搏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必獲。《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士師注。胥讀爲宿偦之偦。偦謂司搏盜賊也。《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小雅・車攻》箋。獸,田獵搏獸也。《釋文》云:搏音博。舊音付。按《小司徒》注之伺捕盜賊,卽士師注之司搏盜賊也。一用今字。一用古字。古捕盜字作搏。而房布反,又音付。猶後人所謂捫搎,摸𢱢也。本部搏捕二篆皆收。捕訓取也。《又部》取下云捕也。是與𡩡持義迥別。今則捕行而搏廢。但訓爲搏擊。又按搏擊與𡩡取無二義。凡搏擊者未有不乘其虛怯,扼其要害者。猶執盜賊必得其巢穴也。本無二義二音。至若《考工記》之搏埴,《虞書》之拊搏。此則𢫦字之叚借。
从手。尃聲。
段注補各切。此今音也。陸氏說又房布切。劉音付。皆古音也。五部。
一曰至也。
段注此別一義。葢搏亦爲今之附近字。許則云駙者,近也。《左傳》則作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