縌
糹部15画左右结构U+7E0C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𡘋音逆。《說文》:綬維也。《前漢・翟方進傳》:赤韍縌。【註】服䖍曰:縌卽今之綬也。師古曰:縌者,系也,謂逆受之也。《後漢・輿服志》:自靑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縌者,古珮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集韻》亦作𥿬。
注解
〔縌〕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縌〕字拼音是n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逆。
〔縌〕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ì] ⑴ 佩玉的丝带。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宜戟切頁碼第435頁,第31字續丁孫
縌
綬維也。从糸逆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宜戟切頁碼第1033頁,第6行,第3字述
綬維也。從糸逆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宜戟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613頁,第2字許惟賢第1137頁,第2字
綬維也。
段注此綬謂漢之綬也。乘輿長丈九尺九寸,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長丈五尺,百石長丈二尺者是也。綬維謂之縌。乘輿至二千石皆長三尺二寸,千石至二百石皆長三尺者是也。司馬彪曰: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按當曰與綬相迎受故曰縌。縌之言逆也。漢之縌,古之綬也。漢之綬,猶古之韍佩也。縌篆其創於李斯輩與。
从糸。逆聲。
段注宜戟切。古音在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