牘
国语辞典解释
牘牍
dú详细解释
名
1.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木片。
《汉书 · 卷六三 · 武五子传 · 广陵厉王刘胥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唐 · 颜师古 · 注:“犊,木简也。”南朝梁 · 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
简牍。
2.文书、书籍。
《后汉书 · 卷六二 · 荀淑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文牍、连篇累牍。
3.信札。
《儒林外史 · 第三三回》:“小姪菲才寡学,大人误采虚名,恐其有玷荐牍。”
尺牍。
外语翻译
- writing tablet; documents, books
- tablettes à écrire, lettr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𡘋音讀。《說文》:書版也。《莊子・列禦𡨥》: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戰國策》:取筆牘受之。【註】牘,書版也。《史記・倉公傳贊》:緹縈通尺牘。《前漢・昌邑王傳》:持牘趨謁。【註】師古曰牘,木𥳑也。
义又,樂器。《周禮・春官・笙師》:舂牘、應、雅以敎《祴》樂。【註】牘、應、雅敎其舂者,謂以築地。【疏】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孔,髤畫,以兩手築地。牘、應、雅,敎其舂者,謂賔醉而出奏《祴》。夏以此三器築地,謂之行節。《釋名》:舂,撞也;牘,筑也 —— 以舂築地爲節也。
义《韻會》:毛氏曰:《說文》从片賣聲,當作賣。从罒,非。
注解
〔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片部。
〔牘〕字拼音是dú,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片、賣。
〔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ú] ⑴ 见“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徒谷切頁碼第226頁,第4字續丁孫
牘
異體𤘄、牘
書版也。从片𧸇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陀谷反頁碼第576頁,第7行,第3字述
書版也。從片𧷏聲。
鍇注臣鍇曰:「古者爲公案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徒谷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271頁,第1字許惟賢第557頁,第2字
書版也。
段注牘專謂用於書者。然則《周禮》之版,《禮經》之方皆牘也。《小宰》注曰:版,戶籍也。宫正注曰:版,其人之名籍也。《聘禮》注曰:策,簡也。方,版也。李賢蔡邕傳注引《說文》而曰長一尺。按漢人多云尺牘。《史記》。緹縈通尺牘。此臣得用於君也。《漢書》。陳遵與人尺牘。主皆藏去。此施於儕輩者也。《木部》云:槧,牘樸也。然則粗者爲槧。精者爲牘。顔師古曰:形若今之木笏。但不挫其角耳。
从片。𧷗聲。
段注徒谷切。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