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意思解释
念唸
niàn基本解释
①惦记,常常想。惦~。怀~。~头(思想、想法)。悼~。~旧。~物。
②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杂~。信~。
③说,读,诵读。~白(戏剧道白)。~叨。~经。~书。
④“廿”的大写。
⑤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2.同本义。
念,常思也。 天念尔祖。 不念昔者。 不念旧恶。 念悲其远。 念鬼。 念母劳家里。 念蒙君实。 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念诵(念叨);念恤(挂念忧虑);念旧(不忘故旧);念思(怀念);念想(想念);念一(思念大道);念恋(思念爱恋)
miss;
3.思考, 考虑。
顾吾念之。
念虑(思考);念咎(反省过失);念思(考虑)
consider;
4.引申为忧虑。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泛澜。
worry; be anxious about;
5.爱怜 。
念酸(嫉妒)
show tender affection for;
6.哀怜,可怜。
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feel compassion for; pity;
7.纪念 。
念心儿(纪念品);念信儿(纪念品)
souvenir;
名词
1.想法;念头。
一念之贞。 爱汝一念。
概念;观念;信念;杂念;邪念。
idea; thought;
2.同“廿”。二十。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念余年(二十多年)
twenty;
3.佛教名词。法相宗别境之一。指记忆。
念谓于缘明记不忘。
memory;
4.姓。
动词
◎诵读,按字读出声。
欲为《论》,念张文。
念词(念台词或道白);念咒(念诵自认为可以产生神奇力量的神秘语句);念曲(唱歌而声无抑扬);念奴(唐天宝长安妓女,以善歌著名。后用以泛指歌女);念奴娇(词牌名。其调高亢)
read aloud;
国语辞典解释
念唸
niàn详细解释
动
1.惦记、想念。
唐 · 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思念、挂念。
2.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
《大安般守意经 · 卷下》:“念出入息。”
念佛、念施。
3.吟诵、诵读。
《红楼梦 · 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
念书、念经、念咒。
4.读、研习。
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5.反反复复述说著。
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6.记住。
《论语 · 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7.怜爱。
唐 · 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 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名
1.极短的时间。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 · 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一念顷、念念分明。
2.念头、想法。
《红楼梦 · 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杂念、一念之仁。
3.二十。
明 · 汤显祖《牡丹亭 · 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
4.姓。如北周有念贤。
两岸词典解释
念唸
niàn详细解释
1.常思;思念;惦念。
念诵、念恤、念旧、想念。
2.思考;考虑。
念虑、邻里念他年老无后,常予照顾。
3.想法;念头。
观念、信念、杂念、一念之仁。
4.佛教指将心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
念佛、念施。
5.记住;顾念。
不念旧恶、不念多年感情,竟说断就断。
6.诵读;出声地读。也作“唸”(陆⃝今不用)。
念咒、念经、念台词。
7.述说;说教。
嘴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8.就读;研习。
念大学、你念几年级?。
9.二十。通“廿”。
念几年来。
10.姓。
外语翻译
- think of, recall, study
- Gedanke (S), an jdn. , etw. denken (V), laut lesen, vorlesen (V), lernen, studieren, eine Schule besuchen (V)
- lire, faire ses études, penser à, pensée, souvenir, idée, vingt (forme anti-fraud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奴店切;《集韻》、《韻會》、《正韻》:奴玷切,𡘋音𦁇。《爾雅・釋詁》:思也。【疏】常思也。《釋名》: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書・大禹謨》:念兹在兹。
义又,《小爾雅》:無念,念也。《詩・大雅》:無念爾祖。
义又,姓。西魏太守念賢。
又,《轉注古音》叶人九切,音狃。《書・洪範》「汝則念之」,叶下咎受。
义《六書精薀》㊟〔即《六書精蘊》〕:人當念所當念者,故从今。《正譌》:俗作𫝹,非。
注解
〔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念〕字拼音是ni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今、心,五行属火。
〔念〕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心,今声。本义是常思;思念,惦念。
〔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iàn] ⑴ 惦记,常常想⑵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⑶ 说,读,诵读⑷ “廿”的大写。⑸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奴店切頁碼第350頁,第15字續丁孫
念
常思也。从心今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寜店反頁碼第851頁,第2行,第2字述
常思也。從心今聲。
鍇注臣鍇按:《尚書》曰:「我念爾祖。」常念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奴店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008頁,第8字許惟賢第877頁,第11字
常思也。
段注《方言》曰:念,思也。又曰:念,常思也。許云:懷,念思也。《左傳》引《夏書》曰: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从心。今聲。
段注奴店切。七部。
白话解释
念,经常惦记。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今”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文從心、亼聲。金文或從心、亼聲,或從心、含聲;含在金文中用作今,亦可解為從心、今聲。戰國文字亦作從心、含聲。從篆文到楷書,念字都是從心、今聲。從心,表示內心的狀態;今聲,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