鼉
意思解释
鼉鼍
tuó基本解释
◎爬行動物,吻短,體長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邊,皮可以蒙鼓。亦稱“揚子鰐”、“鼉龍”、“豬婆龍”。
详细解释
名词
◎揚子鱷 ,鈍吻鱷科的一種爬行動物( Alligator sinensis ),產於長江下游,是中國特產。亦稱「鼉龍」,俗稱「豬婆龍」 (魚鱉黿鼉。)《墨子·公輸》
鼉更(鼉的鳴聲);鼉鼓(鼉皮製成的鼓);鼉風魚(傳說中的鼉類動物) 【漢典】。
Yangtze alligator;
国语辞典解释
鼉鼍
tuó详细解释
名
◎动物名。爬虫纲鼍科。长约二公尺余,背部暗褐色,有六横列角质鳞,具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灰色小斑和横条。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四足,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趾具蹼,穴居于池沼底部,以鱼、蛙、鸟、鼠为食。为大陆地区特产动物,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皮可制鼓。
两岸词典解释
鼉鼍
tuó详细解释
◎爬行动物名。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体长不到二公尺,吻宽,腹面有鳞保护。穴居于池沼底部,以鱼、蛙、鸟、鼠为食。原生于长江中下游与太湖。国际自然保育联盟列为极危物种。也作“扬子鳄”、“猪婆龙”。
外语翻译
- large reptile, water lizard
- (English: large water lizard)
- crocodil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徒何切㊟〔頁1362作「徒河切」。《廣韻》「駝」,正作「徒河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𡘋音駝。《說文》:水蟲。陸璣云:鼉似蜥蜴,長丈餘,其甲如鎧,皮堅厚可冒鼓。《詩・大雅》:鼉鼓逢逢。一說鼓聲逢逢,象鼉鳴。《續博物志》:鼉長一丈,其聲似鼓。《𡌨雅》:鼉鳴應更,吳越謂之鼉更。又,鼉欲雨則鳴,里俗以鼉識雨。《禮・月令》:季夏,天子命漁師伐蛟、取鼉、登龜、取黿。
亦作鱓。《呂氏春秋》:帝顓頊令鱓先爲樂倡,鱓乃偃浸,以其尾鼓其腹,其音㊟〔其音下缺「英」字。《呂氏春秋》: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浸,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鱓,卽鼉也。又,《史記・晉世家》:曲沃桓叔子鱓。【索隱】鱓,音陀。
又,《集韻》:唐干切,音壇。又,時戰切,音繕 —— 義𡘋同。
又,叶徒沿切,音田。馬融〈廣成頌〉:左挈夔龍,右提蛟鼉;春獻王鮪,夏薦𪔀黿。
考證
以其尾鼓其腹,其音鱓。
謹照呂氏春秋原文鱓改英。
注解
〔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黽部。
〔鼉〕字拼音是tuó,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黽。
〔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uó] ⑴ 爬行動物,吻短,體長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邊,皮可以蒙鼓。亦稱“揚子鰐”、“鼉龍”、“豬婆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徒何切頁碼第451頁,第8字續丁孫
鼉
異體𪓽
水蟲。似蜥易,長大。从𪓑單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徒何切頁碼第1058頁,第7行,第2字述
水蟲。似蜥易,長大。從黽單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徒何切、唐干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716頁,第1字許惟賢第1181頁,第7字
水蟲。佀蜥易。長丈所。
段注所字依《太平御覽》補。丈所猶丈許也。《大雅・靈臺》傳曰:鼉,魚屬。《馬部》驒下曰:靑驪白鱗文如鼉魚。許依毛謂之鼉魚也。
皮可爲𡔷。
段注四字本在《魚部》鱓下。由古多用鱓爲鼉。而淺人注之也。今移此。詩。鼉𡔷韸韸。《史記》。樹靈鼉之𡔷。
从黽。單聲。
段注徒何切。古在十四部。唐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