綴
国语辞典解释
綴缀
zhuì详细解释
动
1.缝补。
《说文解字 · 叕部》:“缀,合箸也。”清 · 段玉裁 · 注:“联之以丝也。”《礼记 · 内则》:“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
2.连结。
《文选 · 张衡 · 西京赋》:“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
连缀、缀句。
3.装饰。
《文选 · 曹植 · 七启》:“饰以文犀,雕以翠绿,缀以骊龙之珠,错以荆山之玉。”
点缀。
两岸词典解释
綴缀
zhuì详细解释
1.用针线缝合,使连在一起。
缀扣子、衣服破了,缀几针。
2.联结;拼合。
连缀、缀合。
3.装饰。
点缀。
4.指词缀,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附加在词根前面的叫前缀,如“老虎”、“阿爸”中的“老”、“阿”;附加在词根后面的叫后缀,如“房子”、“花儿”、“石头”中的“子”、“兒”、“頭”。
5.《书》连接;组合(字句篇章)。
缀文、缀辑、属缀。
外语翻译
- patch together, link, connect
- einstellen (V)
- coudre, relier, joindre, orner, décor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陟衞切;《集韻》、《韻會》:株衞切,𡘋音錣。《博雅》:連也。《玉篇》:緝也。《書・立政》:綴衣。【傳】掌衣服。【疏】衣服必連綴著之,知綴衣是掌衣服者。《禮・內則》:紉箴請補綴。
义又,《書・顧命》:底席綴純。【傳】綴,雜彩有文之具。
义又,《詩・商頌》:爲下國綴旒。【傳】綴,猶結也。《禮・檀弓》:殷主綴重焉。【註】殷人作主,而聯其重,縣諸廟也。又,《禮・樂記》:行其綴兆。【註】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义又,《前漢・高帝紀》:綴之以祀。【註】綴言不絕也。
义又,《荀子・非十二子篇》:綴綴然。【註】不乖離之貌。
又,竹劣切,音掇。《儀禮・士喪禮》:綴足用燕几。【註】綴,猶拘也。
义又,《禮・樂記》:禮者,所以綴淫也。【註】綴,猶止也。
又,《廣韻》:陟劣切;《集韻》:枺劣切,𡘋音輟 —— 義同。
又,《集韻》:都外切,音祋 —— 綴兆。鄭康成讀。
注解
〔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綴〕字拼音是zhu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叕。
〔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uì] ⑴ 见“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陟衞切頁碼第483頁,第9字續丁孫
綴
合箸也。从叕从糸。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誅稅反頁碼第1127頁,第4行,第1字述
合箸也。從糸,從叕亦聲。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陟衞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949頁,第3字許惟賢第1282頁,第2字
合箸也。
段注玄應書作合令箸也。箸直略切。古多叚綴爲贅。
从叕糸。
段注聯之以絲也。會意。
叕亦聲。
段注陟衞切。十五部。
白话解释
缀,用丝线将两块以上的布帛缝在一起。字形采用“叕、糸”会义。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字從糸叕,叕亦聲。叕字像絲線縫補形,有聯、連的用法。《說文》:「綴,合箸也。从叕糸,叕亦聲。」段注:「聯之以絲也,會意。古多叚綴為贅。」隸書從叕字固定作四又形,楷書以後字形均承此不變。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