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
意思解释
肯
kěn基本解释
①许可,愿意。首~(点头答应)。
②骨头上附着的肉。~綮( qìng )(筋骨结合的地方,喻重要的关键)。中( zhòng )~(喻言论正中要害)。
详细解释
名词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 guǎ )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肎,骨间肉肎肎着也。——《说文》。俗字误作肯。 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养生主》 又
肯綮。
flesh attached to bone;
动词
1.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太后不肯。 留为小吏,不肯。
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认可,同意);肯可(赞成,同意);肯首(点头表示同意);肯酒(允婚酒。表示女方应允亲事)
agree; consent;
2.愿意,心甘情愿、乐意。
莫肯我顾。 客肯为靖郭君末寡人乎。 不肯者,可以肯也。 秦王不肯击缻。 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
肯干;他肯吗?肯吃苦;肯心儿(心甘情愿);肯心(心甘情愿;顺心);肯道(愿意)
be willing to; be ready to;
副词
1.恰恰 。
肯分(恰恰;凑巧)
just;
2.〈方〉∶表示时常、易于。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
这几天肯下雨
often;
国语辞典解释
肯
kěn详细解释
动
1.许可、答应。
《国语 · 晋语四》:“楚众欲止,子玉不肯。”
首肯、他不肯让我辞职。
2.愿意、乐意。
《诗经 · 邶风 · 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唐 · 杜甫《哀王孙》诗:“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副
◎那里、怎么。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豈”。
唐 · 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诗:“当时置酒延枚叟,肯料平台狐兔走。”唐 ·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外语翻译
-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 übereinstimmen, beipflichten , einwilligen, zustimmen , bereitwillig (Adj), Ken (Eig, Fam)
- vouloir, accept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𣍟
《正韻》:苦等切,音懇。《爾雅・釋言》:肯,可也。《詩・衞風》:惠然肯來。【箋】可也。《前漢・高帝紀》:高帝數讓,衆莫肯爲。
又,《集韻》:可亥切,音愷。《字林》:著骨肉也。《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註】著骨肉也。肯,著也。
义《集韻》或作肎、肻。
注解
〔肯〕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肯〕字拼音是kě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止、⺼,五行属木。
〔肯〕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ěn] ⑴ 许可,愿意⑵ 骨头上附着的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苦等切頁碼第133頁,第31字續丁孫
肎
異體𦘫、肯
骨閒肉肎肎箸也。从𠕎,从冎省。一曰骨無肉也。
𠕔
異體𣍟、𣍟、𦙎
古文肎。
附注段玉裁注:「𥻳作肯。」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看等反頁碼第346頁,第6行,第2字述
骨間肉肎肎箸也。從肉、冎省。一說骨無肉也。
鍇注臣鍇按:《莊子》庖丁云:「肎綮之間也。」
反切………頁碼第346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苦等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707頁,第4字許惟賢第315頁,第4字
骨閒肉肎肎箸也。
段注肎肎,附箸難解之皃。《莊子》說《庖丁解牛》曰:技經肯綮之未嘗。肯,崔引此解釋之。綮音罄。司馬云:猶結處也。按肎之言可也。故心所願曰肎。得其窾郤曰中肎。引伸之義也。
从肉。从冎省。
段注冎者,剔肉置其骨也。肎肎相箸。有待於剔。故從冎。陸德明引《說文》、《字林》皆口乃反。《唐韵》苦等切。按肎等二字古音同在一部。故皆在海韵。音轉入六部。乃在抍《等韵》也。𥛬作肯。
一曰骨無肉也。
段注此別一義。
古文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