艸
外语翻译
- grass; KangXi radical 140
- Gras, Rasen (S), Radikal Nr. 140 = Gras (Variante: 艹 ) (S)
- herbe, gazon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采老切;《正韻》:采早切,𡘋音草 —— 百卉也。《儀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艸茅之臣。《說文》:从二屮,凡艸之屬皆从艸。《廣韻》:艸,篆文,隷變作卄。
《集韻》:直列切,音徹 —— 草初生貌。
注解
〔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艸〕字拼音是cǎo,左右结构。
〔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ǎo] ⑴ 同“草”。草本植物的总称。《説文•艸部》:“艸,百芔也。”《廣韻•晧韻》:“草,《説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倉老切頁碼第16頁,第1字續丁孫
艸
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屬皆从艸。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象枝莖柔弱的植物之形,即『艸/草』字的象形初文,『屮』就是由此形省去下半的寫法演變而來。」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反切此討反頁碼第63頁,第5行,第1字述
百芔也。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
鍇注臣鍇曰:「總名也。艸叢生故從二屮。」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倉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86頁,第3字許惟賢第37頁,第6字
百芔也。
段注卉下曰:艸之緫名也。是謂轉注。二屮三屮一也。引伸爲艸稿,艸具之艸。
从二屮。
段注倉老切。古音在三部。俗以草爲艸。乃別以皁爲草。
凡艸之屬皆从艸。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其形由二屮構成。屮,篆文作,中像莖,兩側像枝,像初生之草,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艸由二屮構形,以表眾草之義,形義契合。隸書、楷書沿之,形無變易,應可識其原形。艸由二屮構成,又和屮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字經隸書,形變作
,楷書沿之,書寫成「艹」,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