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
意思解释
蹄
tí基本解释
◎马、牛、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子。~筋。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足,ń声。本义: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2.同本义。
马候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如动词:踢。)
牛蹄;马蹄;猪蹄;蹄涔(留有牛马脚迹的小池塘);蹄洼(留有蹄迹的小水塘);蹄道(有着兽蹄鸟迹的走道);蹄蚤(蹄趾与脚爪);蹄书(诏令;诏书。因用赫蹄纸书写,故称)
hoof;
3.指牲口 。
蹄尾(泛指禽兽);蹄腿(牲畜的腿部);蹄躈(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
draught animals;
4.兔网,捕兔的工具。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蹄筌(蹄和筌。蹄是捕兔器,筌是捕鱼器)
net of catching hare;
5.另见 dì。
外语翻译
- hoof; leg of pork; little witch
- Huf (S), Hufe (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蹏
《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𡘋音題。《釋名》:蹄,底也。《羣經音辨》:獸足也。《易・說卦》:爲薄蹄。《儀禮・士喪禮》:其實特豚,四鬄去蹄。《榖梁傳・昭八年》:馬侯蹄。
又,《集韻》:大計切,音弟 —— 踶,或作蹄,躗也。《羣經音辨》:足相躗曰蹄。
注解
〔蹄〕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蹄〕字拼音是t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帝,五行属火。
〔蹄〕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足,ń声。本义是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蹄〕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í] ⑴ 马、牛、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杜兮切頁碼第60頁,第7字續丁孫
蹏
足也。从足虒聲。
附注段玉裁注:「俗作蹄。」《集韻・齊韻》:「蹏,或从帝。」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敵圭反頁碼第172頁,第7行,第1字述
足也。從足虒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書蹏字如此,俗作蹄。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杜兮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321頁,第4字許惟賢第144頁,第4字
足也。
段注俗作蹄。
从足。虒聲。
段注杜兮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