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
意思解释
裙
qún基本解释
①一种围在腰以下的服装。~子。~钗。筒~。连衣~。百褶~。
②像裙子的东西。墙~。鳖~。~礁(海岸边的珊瑚礁)。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衣,君声。《说文》从“巾”。本义:下裳,古代男女都有下裳。
2.古指下裳,今专指裙子。
裙,下裳也。 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缃绮为下裙。 揽裙脱丝履。 出入无完裙。 血色罗裙翻酒污。
连衣裙;连衫裙;围裙;短裙;超短裙;裙布钗荆(形容妇女服饰俭朴);裙袄(衣裤);裙门(裙子的前幅);裙刀(压衣服用的佩刀);裙幄(用裙子张挂连结而成的帷幕);裙衫(女子所着的衣衫和裙子。因以喻妇女)
skirt;
3.指帽缘周围下垂的薄纱细网 。
裙帽(六朝时的一种帽子。因帽缘周围有下垂的薄纱细网,故名);裙边(帽裙的边缘)
hanging gauze;
4.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
裙介(指龟鳖背壳周围的软边。因其形似裙边,故称);裙边(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calipash;
国语辞典解释
外语翻译
- skirt, apron, petticoat
- Rock (S)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𧛬
《唐韻》、《韻會》:渠云切;《集韻》:衢云切,𡘋音羣。《說文》:下裳也。《釋名》:裙,羣也,連接裾幅也。張華〈白紵歌〉:羅裙飄颻昭儀光。
义又,中裙,近身衣也。《史記・萬石君傳》:取親中裙,厠牏身自浣滌。
义又,鼈甲邊曰裙。《五代史補》:僧謙光有才辨,飮酒食肉。嘗云:但願鵞生四掌,鼈留兩裙足矣。
义《韻會》本作帬,《類篇》作裠。
注解
〔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下,康熙部首是衣部。
〔裙〕字拼音是qú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衤、君,五行属木。
〔裙〕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衣,君声。《说文》从“巾”。本义是下裳,古代男女都有下裳。
〔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ún] ⑴ 一种围在腰以下的服装⑵ 像裙子的东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渠云切頁碼第252頁,第23字續丁孫
帬
下裳也。从巾君聲。
裠
異體裙
帬或从衣。
附注《玉篇・衣部》:「裠,裳也。亦作裙。」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其分反頁碼第648頁,第2行,第2字述
下裳也。從巾君聲。
反切………頁碼第648頁,第3行,第1字述
俗從衣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渠云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430頁,第4字許惟賢第626頁,第6字
繞領也。
段注《方言》。繞袊謂之帬。《廣雅》本之。曰繞領(句)。帔(句),帬也。袊領今古字。領者,劉熙云總領衣體爲端首也。然則繞領者,圍繞於領。今男子婦人披肩其遺意。劉熙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葢古名帬。弘農《方言》曰帔。若常則曰下帬。言帬之在下者。亦集眾幅爲之。如帬之集眾幅被身也。如李善引梁典。任昉諸子冬月著葛巾,帔,練裙。自是上下三物。《水經注》。《淮南王》廟。安及八士像皆羽扇,裙帔,巾壺,枕物一如常居。亦帬帔竝言。自《釋名》裙系下,帔系上。後人乃不知帔帬之別。擅改《說文》矣。
从巾。君聲。
段注渠云切。十三部。按此篆之解各本改爲下裳也。無義。又移其次於常下帴上。今皆更正。
帬或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