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
意思解释
奧奥
ào基本解释
①含義深,不易理解。深~。~妙。~祕。~旨。
②室內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處隱蔽的地方。堂~。經堂入~。
③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聲。本義:古時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時祭祀設神主或尊者居坐之處。
2.同本義。
奧,宛也。室之西南隅。 燔柴於奧。 西南隅謂之奧。 司宮筵於奧。 設於奧。 經堂入奧。
奧阼(室之西南隅,爲尊者、主人之位)
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
3.泛指室內深處。
室無奧阼。 無能老蝙蝠,乘夜出堂奧。
堂奧
the depths of the room;
4.宮廷內機密的地方。
出入往來禁奧。
奧主(國內之主。比喻國君。奧有深居內室之意)
hidden recesses;
形容词
1.深。
野無奧草。 結根堅且奧。
奧處(深居);奧室(內室;深宅);奧祉(深厚的福祉)
deep;
2.深奧,精深不易理解。
雅誥奧義。 遂與對榻講論經奧義。 抑之慾其奧。 水亭陋室,曲有奧趣。 皆曲有奧思。
奧說(奧妙的學說);奧深(高深不易理解)
profound; 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3.姓。
名词
1.奧地利的簡稱。
Austria;
2.[物]奧斯特的簡稱。
oersted;
3.奧林匹克的簡稱 。
奧運會
Olympic;
4.姓。
国语辞典解释
奧奥
ào详细解释
名
1.房室的西南隅。
《说文解字 · 宀部》:“奥,宛也。室之西南隅。”《仪礼 · 士丧礼》:“乃奠烛,升自阼阶,祝执巾席从,设于奥,东面。”《论语 · 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2.泛指室内深处。
《淮南子 · 时则》:“凉风始至,蟋蟀居奥。”
3.幽深的地方。
《文选 · 张协 · 七命》:“绝景乎大荒之遐阻,吞响乎幽山之穷奥。”
4.主事者。
《礼记 · 礼运》:“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汉 · 郑玄 · 注:“奥,犹主也。田无主则荒。”
5.猪圈。
《庄子 · 徐无鬼》:“吾未尝为牧,而牂生于奥。”
6.奥地利的简称。
形
◎幽秘、精深的。
《文选 · 孔安国 · 尚书序》:“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唐 · 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武都仙镇,龙墟奥域。”
奧奥
yù详细解释
名
◎岸边水流弯曲的地方。
《诗经 · 卫风 ·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形
◎温暖。
《诗经 · 小雅 · 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汉书 · 卷七五 · 李寻传》:“其月土湿奥,恐后有雷雹之变。”
外语翻译
- mysterious, obscure, profound
- geheimnisvoll (Adj)
- mystérieux, caché, obscur, (abrév.) olympique, (abrév.) Autrich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烏到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到切,𡘋音墺 —— 室西南隅,人所安息也。《禮・曲禮》:爲人子者,居不主奧。〈禮運〉:人情以爲田,故人以爲奧也。
义又,五祀之祭。饒雙峰曰:五祀,先設主席,而祭于其所,親之也。後迎尸而祭于奧,尊之也。
义又,官職。《東觀漢記》:桓帝時,初置祕書監,宜掌祕奧。
义又,積聚。〈周語〉:野無奧草。
义又,烹和也。《荀子・大略篇》:泔之傷人,不若奧之。
义又,山名。《山海經》:丑陽之東三百里曰奧山,奧水出焉。
又,七亂切,音竄 —— 爨神也。《禮・禮運》:奧者,老婦之祭也。【註】奧,當作爨,祭至尸食竟而祭爨神,其神則先炊也,故謂之老婦。
又,《正韻》:乙六切,音郁 —— 隈也。水內曰奧。與澳隩通。
义又,與燠同。《詩・小雅》:日月方奧。《前漢・五行志》:厥罰常奧。
从
注解
〔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奧〕字是多音字,拼音是ào、y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𰃦、、;、、大。
〔奧〕字造字法是形聲。本义是古時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時祭祀設神主或尊者居坐之處。
〔奧〕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ào] ⑴ 含義深,不易理解⑵ 室內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處隱蔽的地方⑶ 姓。㈡ [yù] ⑴ 濁。⑵ 同“燠”,曖。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烏到切頁碼第240頁,第3字續丁孫
𡪃
異體奧、奥
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𨤑聲。
鉉注臣鉉等曰:𢍏非聲,未詳。
蔣注案:从宀之字,唯向、奧之隸定字形不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乙告反頁碼第612頁,第6行,第1字述
宛也。室之西南隅。從宀𢍏聲。
鍇注臣鍇曰:「宛,深也,故從宷,古審字也。人所居,故從宀,會意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烏到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350頁,第4字許惟賢第591頁,第9字
宛也。
段注宛奥雙聲。宛者,委曲也。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處也。
室之西南隅。从宀。𢍏聲。
段注烏到切。古音在三部。按廾部𢍏讀若書卷。則奥宜讀若怨。而古音不尒者,取雙聲爲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