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𡚤的意思解释

𡚤

大部24画上下结构U+216A4

大部

24画

21画

上下结构

LDLD

WLKWK

LKLG

U+216A4

252211342522113425221134

意思解释


𡚤

基本解释

同“奰”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大部 )

廣韻》、《集韻》、《韻會》:平祕切;《正韻》:毗意切,𡘋音備。說文》:壯大也。一曰迫也。

又,怒也,不醉而怒謂之奰。詩・大雅》: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註】自近及遠,無不怨怒也。

本作𡚤从三目,三大,今省作奰。

注解

〔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奰〕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𦋹、大,五行属

〔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ì] ⑴ 不醉而怒:“内~于中国。”⑵ 壮大:“食楮多力而~。”⑶ 迫:“到此但知山,尽忘水奔~。”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下反切平祕切頁碼347頁,第13

𡚤

異體

𡚤壯大也。从三大三目。二目爲𥆞,三目爲𡚤,益大也。一曰迫也。讀若《易》虙羲氏。《詩》曰:「不醉而怒謂之𡚤。」

附注段玉裁改𥆞𡚇。徐灝注箋:「𡚤,隸省作奰。」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反切辨利反頁碼845頁,第2行,第1

𡚤壯大也。從三大、三目。二目爲𥆞,三目爲𡚤,益大也。一曰迫也。讀若《易》虙羲氏,《詩》曰:「不醉而怒謂之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下反切平祕切古音第-部頁碼1995頁,第1許惟賢871頁,第7

𡚤壯大也。从三大三目。

段注會意。

二目爲𡚇

段注𡚇各本作𥆞。誤。今正。

三目爲𡚤。益大也。

段注說會意之恉。張衡,左思賦皆用奰㞒字。而譌作贔屓。俗書之不正如此。㞒見《尸部》。臥息也。許器反。

一曰迫也。

段注別一義。

讀若易虙羲氏。

段注今《易・𣪠辭》作包犠氏。孟氏,京氏作伏戲。許作虙義。鄭大注,應氏《風俗通》同。虙古音讀如密。奰古音同。今音平祕切

詩曰:不醉而怒謂之奰。

段注《大雅・蕩》曰:內奰于中國。《毛傳》曰:不醉而怒謂之奰。於壯義,迫義皆近。不言詩傳曰者,猶書曰仁覆閔下則偁旻天。不言書傳。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易曰井者法也。不言《易・說》也。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