腝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人移切 —— 有骨醢也。或作臡。
又,《集韻》:年題切,音泥。又,汝來切,音荋 —— 義𡘋同。
又,《廣韻》:而兗切;《集韻》:乳兗切,𡘋音輭 —— 足疾也。
又,《玉篇》、《廣韻》𡘋那到切,音𨱵 —— 臂節也。
又,《廣韻》、《正韻》𡘋奴困切,音嫩 —— 肉腝。《正字通》:醢爲本義。讀若而者,本音也;讀若嫩者,轉音也。後借爲嫩弱之腝。
又,《集韻》:人之切,音而 —— 與胹同,爛也。揚子《方言》:秦晉之郊謂熟曰胹。或作腝。
注解
〔腝〕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腝〕字拼音是ru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耎。
〔腝〕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uǎn] ⑴ 软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人移切頁碼第132頁,第23字續丁孫
腝
有骨醢也。从𠕎耎聲。
𦣚
異體𦣊、臡
腝或从𩁘。
附注段玉裁注:「耎、難二聲,同在十四部。」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年伭反頁碼第343頁,第3行,第1字述
有骨醢也。從肉耎聲。
鍇注臣鍇曰:「肉無骨即醢。」
反切………頁碼第343頁,第3行,第2字述
腝或從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人移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697頁,第2字許惟賢第310頁,第5字
有骨醢也。
段注《酉部》曰:醢,肉醬也。《釋器》曰:肉謂之醢。有骨者謂之臡。《醢人》注曰:臡亦醢也。或曰:有骨爲臡。無骨爲醢。《公食大夫・禮》注曰:醢有骨謂之臡。
从肉。耎聲。
段注人移切。古音在十四部。
腝或从難。
段注耎難二聲同在十四部。按《公食大夫・禮》注曰:今文臡皆作麋。麋系腝之誤。《儀禮》、《爾雅音義》曰:臡,《字林》作腝。《五經文字》曰:臡見《禮經》。《周禮》、《說文》、《字林》皆作腝。據此則《說文》本無臡字甚明。後人益之也。許於《禮經》或從今文。或從古文。此從今文腝。鄭則從古文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