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
意思解释
氾
fàn基本解释
◎同“泛”。
详细解释
动词
1.大水漫流;淹没。
河水决濮阳,氾郡十六。
flood;
2.漂浮。后作“泛”。
是故氾舟于河。
float;
形容词
1.地势低下的。
有氾下渐泽之壤。
low;
2.以范围广为特征的。
且倘佯而氾观。
general;
3.另见 fán。
氾
fán详细解释
名词
1.古地名。春秋郑邑。
Fan town;
2.南氾。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
3.东氾。在今河南省中牟县。
4.古氾水的省称 。一条故道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久湮。另一条故道在今山东省曹县北,从古济水分出,东北流至定陶县北。注入古荷泽。久湮。
晋军 函陵, 秦军 氾南。
Fan river;
5.古国名。
氾,国名。
Fan state;
6.另见 fàn。
国语辞典解释
氾
fàn详细解释
动
1.大水漫溢。
《汉书 · 卷六 · 武帝纪》:“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明史 · 卷八三 · 河渠志一》:“明年复决阳武,泛陈州、中牟……十一州县。”
泛滥。
2.泛行、漂浮。
《国语 · 晋语三》:“是故泛舟于河,归籴于晋。”晋 · 陆云《答车茂安书》:“泛船长驱,一举千里。”
副
1.广博、普遍。
《庄子 · 天下》:“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楚辞 · 刘向 · 九叹 · 思古》:“且倘佯而泛观。”
2.浅显、普通。
《晋书 · 卷四六 · 刘颂传》:“虽尝抗疏陈辞,泛论政体,犹未悉所见,指言得失。”
外语翻译
- overflow, flood, inundate
- überfließen, überfluten, begehen (V), ausgiebig, umfangreich (Adj)
- étendu, vaste, débord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唐韻》、《集韻》、《韻會》𡘋孚梵切,音汎 —— 水延漫也。《孟子》:氾濫於中國。《前漢・武帝紀》:河水决濮陽,氾郡十六。
义又,《玉篇》:普博也。《禮・少儀》:氾埽曰埽。【疏】氾,廣也。大賔來,主人宜廣埽之。又,〈郊特牲〉:氾埽反道。
义又,與汎同。《左傳・襄二十八年》:慶封氾祭。【杜註】氾祭,遠散所祭。《正義》曰:《論語》汎愛衆,汎是寬博之語,故知氾祭爲遠散所祭,言其不共也。
义又,不定之辭。《楚辭・卜居》:將氾氾若水中之鳧。《前漢・賈誼傳》:氾乎若不繫之舟。
义又,搖動貌。《楚辭・招魂》:光風轉蕙,氾崇蘭些。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東北出于定陶縣,北屈左合氾水。《前漢・高祖紀》:漢王卽皇帝位于氾水之陽。【註】張晏曰:在濟隂界,取其汎愛弘大而潤下也。師古曰:據〈叔孫通傳〉曰「爲皇帝於定陶」,則此水在濟隂,是也 —— 音,敷劒反。《史記索隱》音似,非 —— 音似者,乃汜水,在成臯。詳三畫汜字註。
又,揚子《方言》:氾,洿也。自關而東或曰洼、或曰氾,音汎。
又,《廣韻》、《集韻》、《正韻》𡘋符咸切,音凡 —— 地名。《左傳・襄二十四年》:王出適鄭處于氾。【杜註】鄭南氾也。《正義》曰:南氾在襄城縣南,東氾在滎陽中牟縣南。又,〈襄二十六年〉:楚伐鄭,涉氾而歸。《正義》曰:氾是地名,非水名,是於氾地涉水耳。
义又,國名。
又,姓。《廣韻》:出敦煌濟北。皇甫謐曰:本凡氏,遭秦亂,避地於氾水,因攺焉。漢有氾勝之,晉有氾毓。又,叶孚絢切,音現。陸機〈文賦〉:闕太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淸氾;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
义从㔾,與从巳別。
注解
〔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氾〕字拼音是fà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㔾,五行属水。
〔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àn] ⑴ 同“泛”。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孚梵切頁碼第367頁,第10字續丁孫
氾
濫也。从水𢎘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符梵反頁碼第899頁,第5行,第3字述
濫也。從水𢎘聲。一曰淹。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孚梵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194頁,第4字許惟賢第955頁,第1字
濫也。
段注玄應引此下有謂普博也四字。《楚辭》⺊居。將氾氾若水中之鳬乎。王逸云:氾氾,普愛眾也。若水中之鳬,羣戲遊也。《論語》。汎愛眾。此假汎爲氾。
从水。㔾聲。
段注孚梵切。七部。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形構從水、㔾(?)聲。從水,表示與水相關;㔾(?)聲,表示音讀。隸變或作、或作
,楷定作氾。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