𦜜
肉部12画上下结构U+2671C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五音類聚》:時忍切,音腎。《山海經》:陽山有獸,如牛而赤毛,其頸𦜜,其狀如句瞿。【註】頭上有肉𦜜。句瞿,斗也。
考證
《山海經》〔註〕頭上有肉𦜜。
謹照原文頭改頸。
注解
〔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𦜜〕字拼音是shè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臤、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時忍切頁碼第129頁,第24字續丁孫
腎
異體𦜜
水藏也。从𠕎臤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食忍反頁碼第334頁,第4行,第1字述
水藏也。從肉,從臤聲。
鍇注臣鍇按:腎主智藏,精皆水之爲也。文子曰:「腎爲雨。」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時忍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670頁,第1字許惟賢第299頁,第1字
水臧也。
段注今尚書,古尚書說同。
从肉。臤聲。
段注時忍切。十二部。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上「臤」下「肉」。篆文從肉、臤(ㄑㄧㄢ qiān)聲。從「肉」,表示與動物有關;「臤」表示音讀。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