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抑的意思解释

扌部7画左中右结构U+6291

扌部

7画

4画

左中右结构

会意字

RQBH

QHVL

DRY

57020

2117

5054

U+6291

1213552 横、竖钩、提、撇、竖提、横折钩、竖

𢑏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压,压制。~制。~止。压~。~强扶弱。~扬(a。音调的高低起伏;b。沉浮;c。褒贬)。

忧闷。~郁。~塞( sè )。

文言连词(a。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或”;b。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多则多矣,~君似鼠”)。

文言发语词:“~齐人不盟,若之何”。

古同“噫”,叹词。

详细解释

动词

1.本写作“归”。会意。小篆字形,象用手抑人使跽。本义:按,向下压。

2.同本义。

之欲其奥。 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抑按(按压);抑首(按其首);抑搔(按摩抓搔);抑扬(按下与上举)

press down;

3.抑制。

其兼并。 清 · 洪亮吉《治平篇》不可遏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抑勒(压制被扣);抑情(克制感情);抑引(抑制情欲而导之以善);抑末(抑制商贾);抑志(抑制自己的志向);抑枉(抑制邪辟);抑削(抑制削弱);抑挫(抑制折挫)

restrain;

4.贬。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恶焉。 《国语 · 楚语上》

抑卑(贬低);抑贬(贬低);抑退(黜退;贬退);抑损(贬低;贬损);抑黜(亦作“抑绌”。贬废;排斥)

demote;

5.阻止 。

抑割(遏止舍弃);抑阻(阻挠;阻止)

hold back;

6.强行;强迫。

乙卯,诏诸路散青苗钱,禁配。 《宋史 · 神宗纪二》

抑配(强行分配);抑勒(强逼;压制);抑逼(强迫);抑留(强行留住);抑掠(强夺);抑买(强行购买);抑夺(剥夺;强行夺取);抑籴(强行收购粮食)

force;

7.忧郁 。

抑抑(忧郁的样子);抑悒(忧郁)

worry;

连词

1.或是,还是。

其无取。 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未死耶。 清 · 全祖望《梅花岭记》吾能之乎?汝能之乎? 清 · 林觉民《与妻书》

or;

2.但是;不过。

愈所谓。 唐 ·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抑不知生。抑又有难。

抑岂(难道);抑且。

but;

3.而且。

非独晓其文,亦深其义。 《太平广记》

抑且(而且)

but also;

副词

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 抑本其成。——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perhaps; maybe;

语气词

用在句首,无义抑又闻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国语辞典解释


详细解释

1.按压、按住。

《吕氏春秋 · 离俗览 · 适威》:“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淮南子 · 精神》:“病疵瘕者,捧心抑腹。”

2.压制、扣住。

《礼记 · 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汉书 · 卷六八 · 霍光传》:“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

扶弱抑强、压抑。

3.遏止、制止。

《荀子 · 成相》:“禹有功,抑下鸿。”《史记 · 卷七七 · 魏公子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4.俯下、低下。

《晏子春秋 · 内篇 · 谏下》:“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对。”《汉书 · 卷四三 · 叔孙通传》:“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深沉、低沉。

《楚辞 · 屈原 · 九章 · 惜诵》:“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老残游记 · 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1.或是、还是。表示选择。

《论语 · 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唐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取乎?抑其无取乎?”

2.而且。

《三国志 · 卷三五 · 蜀书 · 诸葛亮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3.但是、然而。表示转折。

《论语 · 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则、就。

《左传 · 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国语 · 鲁语下》:“若盟而弃鲁侯,信抑阙矣。”

用于句首,无义。

《左传 · 昭公十三年》:“抑齐人不盟,若之何?”

《诗经 · 大雅》的篇名。共十二章。根据《诗序》:“《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或亦指卫武公自责自励之诗。首章二句为:“抑抑威仪,维德之隅。”抑抑,谨慎谦卑貌。隅,廉隅,即棱角也。物方则有棱角,圆则方。盛德之士,其行方而不圆,故于德曰隅。二句言慎密之威仪,为修养品德的要件。

两岸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1.向下按;压制。

抑止、压抑、抑强扶弱、抑恶扬善。

2.低下;低沉。

抑扬顿挫。

3.《书》连词:(1)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是”、“还是”。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4.《书》连词:(2)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然而”。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5.《书》连词:(3)连接分句,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

6.姓。

外语翻译


  • press down, repress; curb, hinder
  • beschränken, einschränken , o. : oder, od. : oder , zurückhalten
  • contenir, contrôl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

唐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𡘋音億。說文》:按也。史記・三王世家》: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又,愼密也。詩・小雅》:威儀抑抑。

又,治也、塞也。

又,屈也、逼也。禮・學記》:君子之教喩也,强而弗抑。【疏】但勸强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也。楚辭・懷沙》:俛屈以自抑。

又,遏也、止也。史記・平準書》: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後漢・明帝紀》:章奏若有過稱虛譽,尚書宜抑而不省。

又,美也。詩・齊風》:抑若揚兮。【疏】揚是顙之別名。抑爲揚之貌。

又,損也、退也。後漢・蔡邕傳》: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又,〈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註】抑,退也;抗,進也。通作挹。

又,轉語,亦然之辭。詩・鄭風》:抑磬控忌。

又,發語辭。詩・小雅》:抑此皇父。王應麟《詩攷》:《韓詩》抑,意也。

又,詩篇名。〈楚語〉:衞武公作懿,戒以自儆。【註】大雅抑之篇,懿讀曰抑。

說文》从反印,或从手作,隷作𢬃,今文省作抑。

注解

〔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抑〕字拼音是,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卬,五行属

〔抑〕字造字法是本写作“归”。会意。小篆字形,象用手抑人使跽。本义是按,向下压。

〔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ì] ⑴ 压,压制⑵ 忧闷⑶ 文言连词(a。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或”;b。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多则多矣,~君似鼠”)。⑷ 文言发语词:“~齐人不盟,若之何”。⑸ 古同“噫”,叹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上反切於棘切頁碼301頁,第1

𠨔

異體𢑏

𠨔按也。从反印。

𢬃

異體

𢬃俗从手。

附注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卜辭字从爪从人跽,象手抑人而使之跽,其誼如許書之『抑』,其字形則如許書之『印』……『印』之本訓既為『按抑』,後世執政以印施治,乃叚按印之『印』字為之。反『印』為『抑』,殆出晚季,所以別于印信字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七反切憂仄反頁碼749頁,第3行,第1

𢬃按也。從反印。

鍇注臣鍇曰:「印者,外向而印之;反印爲内自抑也,會意。」

反切………頁碼749頁,第3行,第2

俗從手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上反切於棘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1723頁,第2許惟賢754頁,第7

𢬃按也。

段注按當作按印也。淺人刪去印字耳。按者,下也。用印必向下按之。故字从反印。《淮南・齊俗訓》曰:若璽之抑埴。正與之正。傾與之傾。璽之抑埴卽今俗云以印印泥也。此抑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按之偁。《内則》。而敬抑搔之。注曰:抑,按也。又引伸之爲凡謙下之偁。賓筵傳曰:抑抑,愼密也。假樂傳曰:抑抑,美也。抑傳曰:抑抑,密也。猗嗟傳曰:抑,美色。《論語》三用抑字皆轉語䛐。於按下之意相近。抑詩,《國語》作懿戒。懿同抑抑此皇父。懿厥哲婦。懿亦同抑,鄭云:抑之言噫。有所痛傷之聲也。

从反印。

段注用印者必下向。故緩言之曰印。急言之曰𢑏。詩賓筵抑與怭韵。假樂與秩韵。古音在十二部。𢑏卽印之八聲,也。今音於棘切。入二十四職。

俗从手。

段注旣从反爪矣。又从手。葢非是。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