尣
外语翻译
- lame; the first form is Radical 43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廣韻》、《集韻》𡘋烏光切,音汪。《說文》:跛曲脛也,本作尣,从大,象偏曲之形。【徐曰】大一足跛曲。或作𡯪,今文作尫。
义又,《玉篇》:僂也,短少也。《正字通》:瘠病。
注解
〔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尢部。
〔𡯁〕字拼音是wāng,独体字。
〔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āng] ⑴ 跛。《説文•𡯁部》:“𡯁,㝿,曲脛也。”⑵ 曲脊,曲背。《玉篇•尢部》:“𡯁,僂也。”⑶ 短小。《玉篇•尢部》:“𡯁,短小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烏光切頁碼第344頁,第8字續丁孫
𡯁
異體𡯂、尣、尢
𤿑,曲脛也。从大,象偏曲之形。凡尣之屬皆从尣。
𡯪
異體𡯭、𡯲
古文从𡉚。
附注段玉裁注:「𡯁者,古文象形字;𡯪者,小篆形聲字。」徐灝注箋:「𡯁,从大而屈其一足,當為會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烏光反頁碼第838頁,第5行,第1字述
跛,曲脛也。從大,象偏曲之形。凡尣之屬,皆從尣。
鍇注臣鍇曰:「尣,一足跛曲也。」
反切………頁碼第838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從𡉚。
鍇注臣鍇曰:「《春秋左傳》:『焚巫𡯪。』𡉚音皇。」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烏光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977頁,第2字許惟賢第864頁,第4字
㝿也。
段注各本少也字。遂不可讀。今補。㝿者,蹇也。尢本曲脛之偁。引申之爲曲脊之偁。故《人部》僂下曰:𡯭也。
曲脛人也。
段注人字依《九經字㨾》補。𤿑者多由曲脛。故言此爲下象偏曲張本。
从大。象偏曲之形。
段注謂从大而象一脛偏曲之形也。烏光切。十部。
凡尢之屬皆从尢。
篆文从㞷。
段注篆文各本作古文。今正。尢者,古文象形字。𡯪者,小篆形聲字。此亦古文二,篆文丄之例。必取古文爲部首者,以其屬皆从古文也。尪見《左傳》。《檀弓》鄭注釋爲面鄉天。或云短小曰尪。本从㞷聲。省作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