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字典 >

译的意思解释

讠部7画左右结构U+8BD1

讠部

7画

5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YCFH 86,YCGH 98

IVEQ

SXBI

37754

6230

5075

U+8BD1

4554112 点、横折提、横撇/横钩、捺、横、横、竖

的组词的笔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把一种语言文字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本。~文。~注。~著。~制。~音。口~。笔~。意~。直~。翻~。

解释;阐述。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言,睪( yì )声。本义: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2.同本义。

,传四夷之言者。 《说文》,传也。 《方言十三》北方曰 《礼记 · 王制》重舌之人九 张衡《东京赋》者称西人。 清 ·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欧西人之言。 清 · 梁启超《谭嗣同传》

汉语被译成日语;译品(翻译的作品);译义(意译);译写(翻译写作);译经(翻译经典)

translate;

3.解释;阐述。

夫圣人为天口,贤者为圣 《潜夫论》

explain;

4.通“择”。选择。

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居。 《隶释 · 汉孟郁修尧庙碑》

译居(择居)

choose; select;

名词

1.翻译人员。

于是乃召越,乃 楚说之。 刘向《说苑》

译费(支付给翻译人员的钱);译界(翻译界);译员(翻译工作者)

interpreter;

2.异域。

沧波伏忠信,语辨讴谣。 唐 · 顾况《送从兄使新罗》

译语(异域的语言)

foreign lands;

外语翻译


  • translate; decode; encode
  • übersetzen, dolmetschen (V)
  • traduire, interpréter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

唐韻》:羊昔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𡘋音繹。說文》:傳譯四夷之言者。揚子《方言》:傳也。又,見也。【註】傳宣語,卽相見。禮・王制》:北方曰譯。【疏】通傳北方語官謂之譯。譯,𨻰也 —— 謂陳說外內之言。劉氏曰:譯,釋也,猶言謄也。謂以彼此言語相謄釋而通之也。越裳氏重九譯而朝是也。周禮・秋官・象胥》:〔賈疏〕北方曰譯者,譯卽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

又,《正字通》:凡詁釋經義亦曰譯。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又,典屬國屬官有九譯令。

又,叶弋灼切,音藥。張華〈七命〉:語不傳於輶軒,地不被乎正朔;莫不駿奔稽顙,委質重譯。

說文》本作𧬳

注解

〔譯〕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譯〕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睪

〔譯〕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言,睪( yì )聲。本义是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

〔譯〕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ì] ⑴ 把一種語言文字依照原義改變成另一種語言文字⑵ 解釋;闡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羊昔切頁碼76頁,第33

𧬳

異體

𧬳傳譯四夷之言者。从言𥇡聲。

附注按:段玉裁注依李善、徐堅訂作「傳四夷之語者」。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移尺反頁碼215頁,第6行,第2

𧬳傳譯四夷之言者。從言睪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羊昔切古音第五部頁碼404頁,第8許惟賢182頁,第12

𧬳傳四夷之語者。

段注依李善,徐堅訂。《方言》。譯,傳也。《王制》曰: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从言睪聲。

段注羊昔切。古音在五部。

白话解释

译,为中原人解释、转述四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睪”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言、睪聲,篆文、隸書、楷書同。字從「言」為義符,表示是與言語有關的動作;從「睪」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睪」字本義為「司視也」,與「譯」義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2025 在线词典网[www.zxcidian.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成语、字典在线查询网站,本站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