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
意思解释
圭
guī基本解释
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角( jiǎo )(圭的棱角,喻锋芒)。
②古代测日影的器具。~表(a.测日影的器具;b.标准)。~臬(指标准、法度,如“奉为~~”)。
③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撮(喻小量)。~勺。
④古代重量单位,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⑤洁。~田(古代卿大夫供祭祀用的田)。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2.同本义。
瑞贽珪者兑上。 孰为珪璋。 以青圭礼东方。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 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
圭瑞(古代诸侯所执的玉制符信);圭壁(古代王侯朝聘、祭祀时所用的贵重玉器)
Gui, an elongated pointed tablet of jade held in the hands by ancient rulers on ceremonial occasions;
3.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每每“亲星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圭臬。
gui;
4.中国古代较小的容量单位。
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
圭勺(圭与勺。都是容量单位的名称);圭撮(古代小单位的量名)
unit of a small volume;
国语辞典解释
圭
guī详细解释
名
1.古代诸侯在大典时所持的一种玉器。
《说文解字 · 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清 · 段玉裁 · 注:“圭之制,上不正圜。以对下方言之,故曰上圜。”《史记 · 卷三三 · 鲁周公世家》:“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2.古代测日影的器具。
日圭、圭表、圭臬。
3.姓。如春秋时郑国有圭妫。
两岸词典解释
圭
guī详细解释
1.古玉器名。长条形,尖顶下平,为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手执的礼器。视其大小,以别尊卑。也作“珪”。
圭璧。
2.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著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著的标杆叫表(也叫臬),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日圭、圭臬。
3.量词:(1)古代用于计算容积。1圭为0.1撮。
4.量词:(2)古代用于计算重量。1圭为0.1铢。
5.姓。
外语翻译
- jade pointed at top
- Jadezepter; länglicher, spitzer Jadestab, den Herrscher bei zeremoniellen Anlässen in beiden Händen hielten
- tablette de jade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正文
古文: 珪
《唐韻》:古攜切;《集韻》、《韻會》:涓畦切,𡘋音閨。《說文》:瑞玉也,上圜下方,圭以封諸侯,故从重土。《書・禹貢》:禹錫𤣥圭。《詩・大雅》:錫爾介圭。《周禮・春官・典瑞》: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公執桓圭」,開明版作「王晉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伯執躬圭」,開明版下有「繅皆三采三就」六字,原文作「王晉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繅皆三采三就」〕。
义又,《周禮・春官》: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註】土,猶度也。土圭,測日景之圭。
义又,量名。《前漢・律歷志》:量多少者,不失圭撮。【註】六十四黍爲圭,四圭曰撮。
义又,凡合單紛爲一糸,四糸爲一扶,五扶爲一首,五首爲一文,文采淳爲一圭。
义又,丸散之刀圭,准如梧桐子大,十分方寸匕之一;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爲度。見《本草綱目・序例》。
义又,與閨同。《禮・儒行》:蓽門圭窬㊟〔「蓽門圭窬」之「蓽」字,開明版字作「篳」〕。
考證
〔註〕六十四黍爲圭,四圭曰撮。又凡合單紛爲一糸,四糸爲一扶。
謹照後漢書原文紛改紡。糸改系。省上文四圭曰撮句。改後漢與服志。
注解
〔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中,康熙部首是土部。
〔圭〕字拼音是guī,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土、土,五行属土。
〔圭〕字造字法是会意。“从重土”。本义是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uī] ⑴ 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⑵ 古代测日影的器具⑶ 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⑷ 古代重量单位,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⑸ 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古畦切頁碼第456頁,第21字續丁孫
圭
瑞玉也。上圜下方。公執桓圭,九寸;矦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矦。从重土。楚爵有執圭。
珪
古文圭从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涓兮反頁碼第1073頁,第6行,第1字述
瑞玉也,上員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糓璧,男執蒲璧,皆五寸。圭以封諸侯,從重土。楚爵有執圭者。
鍇注臣鍇按:《周禮》注:「桓圭作雙柱,或以爲雙瓛形;信圭,葢刻爲人形;躬圭亦爲人形;穀璧、蒲璧皆爲糓蒲形。所謂五玉亦曰五瑞,旣分之土田,又以玉爲信也。」
反切………頁碼第1074頁,第1行,第1字述
古文圭從玉。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古畦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772頁,第1字許惟賢第1205頁,第2字
瑞玉也。
段注瑞者,以玉爲信也。
上圜下方。
段注圭之制,上不正圜。以對下《方言》之,故曰上圜。上圜下方,法天地也。故應劭曰: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也。以圭爲陰陽之始,故六十四黍爲圭。四圭爲撮。十圭爲一合。量於此起焉。《方言》曰:鼃,始也。多不得其解。愚謂鼃從圭聲。與圭同音。鼃始也,卽圭始也。
公執桓圭九寸。
段注桓,《玉部》作瓛。此不改者,依《周禮》文也。鄭曰雙植謂之桓。桓圭以宫室之𧰼爲瑑飾。
侯執信圭。伯執躳圭。皆七寸。
段注鄭曰:信當爲身。身圭,躬圭皆𧰼以人形爲瑑飾。九寸,七寸謂其長也。
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皆五寸。
段注二玉以穀以蒲爲瑑飾。五寸謂其徑也。
㠯封諸侯。
段注詳《周禮・大宗伯・典瑞》、《玉人》。天子以封諸侯。諸侯守之以主其土田山川。故字从重土。
从重土。
段注重土者,土其土也。古畦切。十六部。
楚爵有執圭。
段注此說楚制之乖異也。其事𢽳見各書。若《國策》之景翠,莊辛。《淮南》之荆佽非,子發。《說苑》之鄂君子晳。呂覽之能得五員者。皆楚執圭者也。高注《淮南》曰:楚爵功臣賜以圭。謂之執圭。比附庸之君。
古文圭。从王。
段注古文从玉。謂頒玉以命諸侯,守此土田培敦也。小篆重土而省玉。葢李斯之失與。今《經典》中圭珪錯見。圭珪移於部末者,許例當如此也。